在祖國傳統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醫者,以精湛醫術與悲憫仁心,為后人留下了令人敬仰的文字,在時光深處鐫刻下不朽的篇章。
據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壬申冬月編印的《穰鄧丁氏家譜》96頁記載:“基緒,鴻琳次子,字永衍,監生,配盧氏,子二。公精岐黃,眇者能使視,跛者能使履,濟人億萬許,時稱大國手,宜哉。”這份珍貴的家族史冊,寥寥數十字,卻字字千鈞,勾勒出一代名醫的非凡輪廓。
據此,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河南省作協會員、原鄧州市文化局業務科科長常振會老師,譯文精準傳達其意:基緒是鴻琳的次子,字永衍,監生,娶盧氏,有兩個兒子。他精通醫術,能讓盲人復明、跛子走路,救人無數,被稱為“大國手”,理所當然。
穿越時空的煙云,我們仿佛看見:在清朝的嚴陵河畔,一位身著長衫、梳著發辮的醫者,背著藥箱穿梭于中原大地。從鄧縣到鎮平,從南陽到湖北,乃至安徽各地,都留下了他治病救人的足跡。特別是在眼科與骨科領域,丁基緒創造了無數醫學奇跡,用仁心妙術書寫了傳奇的人生,讓“大國手”的美譽傳遍大江南北。
他迎娶盧氏,二人攜手相伴,共育兩子,家庭和睦溫馨。在傳統“學而優則仕”的社會氛圍中,他本可憑借科舉正途光耀門楣。然而,受東漢著名醫學家,鄧州人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影響,卻未囿于仕途之道,而是另辟蹊徑,將滿腔熱忱傾注于岐黃之術。在醫學之路上走出了一條震撼世人的傳奇之路。
監生的身份不僅賦予丁基緒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培養了他嚴謹治學的態度。他自幼便對醫學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興趣,家中的醫書被他反復研讀翻得卷了邊,晦澀的醫理在他的鉆研下逐漸明晰。及至弱冠,他已不滿足于書本知識,在深悟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長”的成功秘訣后,他更是遍訪名醫,虛心求教,將各地醫術精華融會貫通,在歲月的沉淀中,鑄就了一身出神入化的醫術。
丁基緒的醫名,因一次次創造醫學奇跡而廣為流傳。雙目失明,在許多人眼中是難以逆轉的困境,可在他面前,卻有了重見光明的希望。曾有一位因眼疾失明多年的老者,在經歷無數次求醫無果后,幾乎絕望。丁基緒仔細診斷后,從經絡氣血到臟腑功能,逐一分析,精心調配藥方,配合獨特的針灸之術。經過一段時間的悉心治療,老者眼中那片沉寂已久的黑暗,終于被一絲光亮打破,隨著治療的推進,光明重現,老者激動得老淚縱橫,對丁基緒感恩戴德。此事在當地引起轟動,求醫者絡繹不絕。
不僅如此,面對行動不便的跛子,丁基緒也能妙手回春。有一青年,因腿部頑疾,只能跛行,生活與心理都承受著巨大壓力。丁基緒不遺余力,深入研究其病因,日夜琢磨治療方案。結合藥物治療、日常訓練,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治療下,青年的腿部狀況逐漸好轉,從緩慢挪步到穩健行走,每一步的進步都凝聚著丁基緒的心血。這類案例不勝枚舉,使得“丁氏正骨”成為當時骨傷治療的金字招牌。
丁基緒的貢獻不僅在于治病救人。在交通閉塞的清代,他開創性地建立了中草藥種植基地,將道地藥材的栽培技術、加工炮制方法無私的傳授給鄉鄰,帶動了當時當地中醫藥產業的發展。
在行醫的歲月里,丁基緒不知救治了多少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他的醫館常常門庭若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在他眼中皆為平等的病患,皆能得到他全力以赴的救治,常常為貧苦百姓減免診金。他以仁心仁術,驅散病痛陰霾,給予無數人新生與希望。“大國手”的稱號,不僅是對他精湛醫術的高度認可,更是對他濟世救人高尚品德的由衷贊美。他的故事,也成為了醫學史上一段璀璨的佳話,永遠為后人傳頌。
什么是“大國手”?百度AI智能回答:古代的“大國手”通常指的是在某項技藝方面造詣高超、一國之內屈指可數、品行兼備、人所稱頌的人才。
古代的“大國手”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現代職位對應,但我們可以從其含義中推測它可能相當于現代的國家級優秀運動員或技藝精湛的專家。
翻開泛黃的《穰鄧丁氏家譜》,那段關于丁基緒的記載如一顆明珠,在歷史塵埃中熠熠生輝。這位清朝的“大國手”,用他的仁心妙術,為后世醫者樹立了一座永恒的豐碑。閱讀他的事跡,我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真正的醫者精神,原來可以如此純粹而崇高。
丁基緒最令人動容的,是他對醫學近乎癡迷的執著追求。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社會中,這位監生本可走上仕途光宗耀祖,卻選擇了懸壺濟世這條更為艱辛的道路。他翻爛醫書、遍訪名醫的身影,讓我看到了何謂“勤求古訓,博采眾長”的治學態度。這種不為功名利祿所動,一心鉆研醫術的精神,在當今這個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現代醫學教育培養出的,是技術精湛的醫生,還是心懷蒼生的醫者?丁基緒給出了答案:醫者的價值不在于頭銜與地位,而在于能否解除人間疾苦。
丁基緒的醫術之精湛令人嘆服。“眇者能使視,跛者能使履”絕非虛言,而是無數臨床奇跡的凝練表達。在缺乏現代醫療設備的清代,他能讓盲人重見光明、跛子正常行走,這需要何等深厚的醫學造詣!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將自己的醫術毫無保留地用于救治百姓,不分貴賤,一視同仁。這種專業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完美結合,正是當代醫療界所倡導的“醫者仁心”的最佳詮釋。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丁基緒的故事提醒我們:高超的醫術必須與高尚的醫德相伴,才能真正造福蒼生。
尤為難得的是,丁基緒不僅精于臨床,還開創性地建立了中草藥種植基地,將道地藥材的栽培技術傳授鄉鄰。這種“授人以漁”的智慧,展現了他作為醫者的遠見卓識——治病救人固然重要,但讓整個社會掌握健康之道更為根本。他不只是一個治病的大夫,更是一位公共衛生事業的先驅者。在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今天,這種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大國手”三字,承載著百姓對丁基緒的無上敬意。這個稱號不是官方授予,而是由無數被救治的患者口耳相傳而來。它代表著民間對醫者最高的褒獎——不僅醫術超群,更有一顆濟世救人的赤子之心。在醫療商業化的當下,這種純粹的醫患關系令人向往。丁基緒為貧苦百姓減免診金的事跡,與當今某些醫院“先交錢后治病”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發人深省。
掩卷沉思,丁基緒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段歷史記憶,更是一種精神遺產。他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醫者前行的道路。在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擁有了古人難以想象的診療手段,但有時卻失落了那份視病患如親人的赤誠。丁基緒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醫者對生命的敬畏、對患者的關愛、對醫術的精益求精,永遠是醫學事業最核心的價值。
這位鄧州歷史上的“大國手”,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醫者。他的精神穿越三百年時空,依然能夠溫暖當代人的心靈,激勵著每一位健康守護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建設健康中國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千千萬萬個像丁基緒這樣的“大國手”,用仁心仁術守護百姓健康,讓醫者精神永遠薪火相傳。
作者簡介:
丁自力,1970年3月出生,1987年入伍,2000年轉業,現就職于鄧州市中醫藥發展服務中心。喜愛寫作,偶有作品發表。
侯亞楠,漢族,生于1990年,畢業于河南中醫藥大學,工作于鄧州市中醫院。參與編輯“河南省中醫藥文化著作著作出版”項目——《醫圣故里 鄧州市中醫藥志》,《醫圣故里后來人》主編,五個鄧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