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趙本山和楊少華那絕對算得上小品界和相聲界的翹楚。
但鮮有人知的是,兩人的友誼其實相當深厚。
當年,楊少華經(jīng)濟拮據(jù),趙本山直接將自己積攢的2000元錢,放在了他枕頭下面。
要知道,這些錢在當時可是相當于普通人大半年的工資了。
而楊少華生病住院時,趙本山更是親自打電話幫他協(xié)調(diào)治療。
但是,近日楊少華去世時,趙本山卻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相聲界講究“正統(tǒng)出身”,師承關系如同江湖門派的令牌。
而沒有正式名分的藝人往往舉步維艱,楊少華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早年間他在北京啟明茶社打雜時,經(jīng)常寶霆引薦拜入郭榮啟門下。
但卻因家境貧寒沒能完成“擺知”儀式。
這在傳統(tǒng)曲藝界就相當于沒拿到“上崗證”,簡直比沒戶口還憋屈。
那時候他在天津曲藝團跑龍?zhí)祝B個固定搭檔都沒有。
每次上臺都小心翼翼,生怕被同行戳脊梁骨。
甚至還一度被安排去倉庫整理道具。
但人勤自有“天助”,關鍵時刻馬三立老爺子“拉了他一把”。
當時,他力排眾議將楊少華寫入《相聲師承關系譜》。
還安排他給自己捧哏,這才算是給了楊少華一張“江湖通行證”。
不過,兩人之間其實還發(fā)生過一個“小插曲”。
有次馬三立、侯寶林、劉文亨和楊少華四人合影。
楊少華尋思自己和侯寶林平輩,一屁股就坐下了。
結果馬三立當場發(fā)飆:“都TM去后面站著!”
而事后馬三立也立馬給出了解釋:
“侯先生是寶字輩,少華雖得郭先生認可,但沒擺知禮,按規(guī)矩不能平坐。”
雖然,馬老爺子在規(guī)矩上比較“較真”。
但他對楊少華還是“真沒話說”。
不僅力挺他調(diào)入天津曲藝團,還促成他和兒子馬志明搭檔。
不過,要說他最出圈的事,還是跨界出演《楊光的快樂生活》。
2004年這部劇一開播,整個天津都跟著“瘋魔”了。
楊少華在里頭演楊光他爸楊豐年,一口地道的天津話。
沒事兒就蹲馬路牙子上啃燒餅,跟兒子楊光斗嘴能從早到晚。
這部劇可謂是開創(chuàng)了“津味喜劇”的先河。
劇里的煎餅果子攤、海河風光帶等這些天津元素,讓外地觀眾看得新鮮。
也讓天津人找到了歸屬感。
特別是那句“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更是成了全國流行語。
后來該劇還拍成電影版,在第八屆中美電影節(jié)拿了優(yōu)秀影片獎。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2018年已經(jīng)87歲高齡的楊少華又“玩了把大的”。
他登上了當年的央視春晚,出演小品《為你服務》。
他在其中演一個反復存取款的倔老頭,和林永健、李明啟搭檔。
別看他戲份不多,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那都是戲。
有個片段是他拄著拐杖顫巍巍走到銀行柜臺,突然一拍桌子:“我要取錢!”
這一嗓子把觀眾逗得前仰后合,連后臺的趙本山都忍不住鼓掌。
不過,說起趙本山,他倆一個主攻相聲,一個主攻小品,卻有著深厚的友誼。
1995年,在春晚的舞臺上,趙本山靠著《牛大叔提干》,不僅贏得了無數(shù)的掌聲,還“喜提”二等獎。
鮮有人知的是,在當年的春晚后臺還發(fā)生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
那時,同樣在“備戰(zhàn)”春晚的楊少華因要撫養(yǎng)四個兒子經(jīng)濟拮據(jù),天天啃泡面充饑。
趙本山瞅著心疼,就將攢下的2000元現(xiàn)金塞進了楊少華枕頭下。
楊少華發(fā)現(xiàn)后非要還錢,最后兩人折衷——楊少華送了把剃須刀,趙本山收下當念想。
而這段“剃須刀換2000元”的故事也成了圈里的佳話。
不過,他們之間最“出圈”的事,卻是趙本山的徒弟程野“帶來的”。
那時,他在劉老根大舞臺演出,卻突然指著臺下的楊少華說:“這是我爺爺,也是我?guī)煾岗w本山的干爹!”
現(xiàn)場觀眾都懵了,楊少華則是笑得直擺手。
有人說這是程野“嘴瓢”了,也有人猜測是趙本山故意給楊少華“抬咖”。
但是,趙本山本人從來沒公開承認過這層關系。
不過,兩人的情誼其實早已遠超那些江湖稱謂。
每年春節(jié)他都派人給楊少華送東北特產(chǎn),啥酸菜、粉條、凍梨裝了滿滿一車。
有回楊少華住院,趙本山更是直接給天津醫(yī)院打電話協(xié)調(diào)治療,連專家號都給安排好了。
最令人感慨的,其實還是2020年疫情期間。
在當時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趙本山特意錄制視頻問候楊少華。
視頻里他穿著家常衣服,對著鏡頭說:“老哥哥,你可得保重身體,等疫情過去咱哥倆喝兩盅!”
那年這段視頻在網(wǎng)上可謂是流傳甚廣,引發(fā)了不少的熱議。
不少網(wǎng)友更是紛紛感慨:“這才是真交情”。
而楊少華生前接受采訪時也總說:“我就愛聽趙本山的小品,這小子有靈氣,把東北人的幽默都演活了”。
但是,今年楊少華去世時,趙本山卻意外的陷入了“輿論風波”。
2025年7月9日楊少華去世,而葬禮上趙本山送的花圈卻成了焦點。
原來,7月11日楊少華告別儀式上,趙本山委托團隊送了一個花圈。
挽聯(lián)上寫著“本山傳媒趙本山老師敬挽”。
此消息一出,在網(wǎng)上可謂是掀起了無數(shù)的“風浪”。
有人翻出程野喊“干爹”的視頻,說這稱呼“亂了輩分”。
還有人搬出相聲界輩分,說楊少華是“寶字輩”。
趙本山論輩分得叫“師叔”,自稱“老師”是“壞了規(guī)矩”。
甚至還有網(wǎng)友說趙本山團隊故意擺譜,怒批其“人走茶涼”。
可以說挽聯(lián)上的“老師”二字,幾乎將趙本山這些年積累的好感都被“敗光了”。
面對爭議,趙本山團隊很快通過副總在朋友圈回應:“辦事疏忽,已批評教育”。
楊議更是在直播里力挺:“我爸跟趙叔認識快三十年了,這點事兒算啥?”
此外他還透露趙本山私下已打電話道歉并特意強調(diào)“兩家關系一直都很好”。
不過,比“爭議”更重要的是,要好好的送楊老爺子“最后一程”。
其大兒子楊威在靈前磕頭磕得額頭出血。
小兒子楊議雖然因為過度悲傷被抬出靈堂,但全程堅持辦完儀式。
特別是葬禮當天,許多天津老百姓自發(fā)上街送行,現(xiàn)場哭聲一片。
如今,楊老爺子風風光光的走完了“最后一程”,“挽聯(lián)風波”也已平息。
但留給人們的思考卻不少。
或許,在這個流量時代,內(nèi)心的敬重比表面的稱謂更讓人“暖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