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諾家中陳列著各式藝術品的客廳一角
圖片來源:受訪者
作為投資人,藏家莊諾將早期風險投資領域講究的“投早、投小、逢低入場”原則運用于藝術收藏,每一輪藝術作品的收藏周期大致為5-10年,并在此期間始終思考未來的出手對象和市場結構。
在國內藝術收藏圈,藏家莊諾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的名字原本與房地產金融緊密相連——他曾任上海搜房網CEO、中國平安集團執委及平安好房董事長、中民投普惠金融董事長,他見證了中國房地產與金融行業的發展與變遷。
▲莊諾(左)與藝術家方力鈞(右)
在ART021藝術博覽會上合影,2023年
背景作品為莊諾收藏
然而,這位在金融地產界頗負盛名的投資人與企業家,幾年前卻做出了一個顛覆式的決定:拋售在上海的多套房產,專注于中國當代藝術品投資與產業建設,并為國內青年藝術家提供資源支持。
他笑稱自己這是“棄房投藝”,而他的收藏軌跡,或許正預示了中國當代藝術價值衡量的新坐標。
▲書房中也擺滿了莊諾的藝術收藏
7月的一天,《收藏/拍賣》有幸造訪了莊諾位于黃浦江邊藝術氛圍濃厚的家,身著北京大學文化衫的莊諾幽默又平易近人,向我們娓娓道來他在藝術品收藏與投資中的數十年的感悟與心得。
▲林風眠,《戲曲人物》,紙本重彩
莊諾收藏
“對我來說,收藏和藝術品投資不只是簡單的資產配置,也是我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轉變。”
莊諾坦言,房地產曾是成就他事業的賽道,而今藝術品才是他精神世界的主場。“其實在90年代我就開始收東西了,但那時還談不上收藏,更像是一種感性的本能驅使,單純因為喜歡而消費。”
在莊諾擺滿藝術品的客廳里,他回憶起自己的收藏起點,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懷舊。
▲上世紀90年代在香港工作的莊諾
那時的他常駐香港工作,偶然得知藝術家林風眠就住在自己附近,出于好奇,他開始在工作之余關注以林風眠為代表的中西結合繪畫風格。正是在這段時間,他收獲了人生中的第一批藝術藏品,其中就包括了林風眠、吳冠中和陳逸飛的作品。
▲林風眠,《女兒畫像》,紙本重彩
這也是林風眠創作生涯中
唯一以女兒林蒂娜為描繪對象的作品
莊諾收藏
從第一張林風眠繪畫開始,隨著藏品門類的增多以及收藏市場的快速變化,莊諾意識到需要建立自己的收藏邏輯。
在此后的數年中,他逐漸明確了一套自己的收藏體系——聚焦中國近現代繪畫與新生代藝術家的架上作品,這兩個板塊在莊諾眼中分別代表了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源頭”與“未來”。
▲林風眠,《層林盡染》,紙本重彩
莊諾收藏
莊諾介紹起目前收藏的200多件現當代藝術作品,是一個聚焦于中國當代繪畫的收藏體系——他認為自己的收藏像一條時間軸,既關注藝術史的“源頭”,也關注當下和未來。
“所謂源頭是指20世紀1920、1930年左右那批留法歸來的藝術家,比如林風眠、徐悲鴻、常玉、潘玉良、賀慕群等,這一代人把西方油畫技法帶回到中國,與本土傳統技法融合,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奠基者。”
▲閆冰,《一顆蘋果》,布面油畫
莊諾收藏
而另一端,則是以95后、00后為代表的中國新生代藝術家。“我覺得不管是投資藝術還是科技,都要向未來看。未來是一定屬于00后的。在中生代這一板塊,像70后、80后的一批藝術家,我也會收,但我只挑當中的個別代表人物,比如閆冰、馬軻、尹朝陽、歐陽春等。”
莊諾說隨著時間推移,自己也越來越注重“以藏養藏”,會不斷地優化和梳理自己的藏品結構。
▲馬軻,《頂硬上》,布面油畫
莊諾收藏
莊諾的職業背景,也讓他更善于靈活運用金融投資的視角分析藝術品的價值與流通性:“做投資的時候我們講募(資)、投(資)、管(理)、退(出),個別藏品我會保留在身邊一輩子,大多數藏品還是要流通、要斷舍離的。我認為收藏和投資一樣,需要進退有度,才能保持良性循環。”
▲馬軻,《馬上封侯》,布面油畫
莊諾收藏
作為資深投資人,他也將早期風險投資領域講究的“投早、投小、逢低入場”原則運用于藝術收藏,每一輪藝術作品的收藏周期大致為5-10年,并在此期間始終思考未來的出手對象和市場結構。
“咱們中國人總是說 ‘買漲不買跌’,但其實市場越是低迷、越是沒有人進入市場的時候,就越是抄底精品的好時機。”莊諾大方分享了自己在拍場的幾次“撿漏”經歷,皆源于近年全球經濟震蕩時的果斷出手。“就像房地產低谷時期才是真正的買方市場,等大家都在搶房子的時候,那就該賣了。”莊諾笑著說。
回溯自己的收藏歷程,莊諾坦言現在來看一些自己早期的收藏,會覺得這是當時的沖動消費,后來才逐漸過渡到了理性甄選。如今,莊諾在買畫時,首先考慮作品是否在自己的收藏體系框架內,如果不是,哪怕作品再好、藝術家再熱門,他也堅決不收。
▲ 莊諾在私人銀行藝術品鑒會上講課
對于國內的新生代青年藝術家,他更是有清晰的篩選標準:一是必須要有國內八大美院畢業的科班背景;二是畫面要有強烈的個人語言和辨識度,需要在“第一眼看時就能分辨出是誰畫的”;三是藝術家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專注力,能抵擋住在有所成之前的孤獨與清苦。“我特別欣賞那種能吃苦、能在事業初期沉下心來創作的年輕一代畫家。”
他講起去年在畢業展期間結識的一位年輕畫家,作品極具思考的同時也有辨識度,但其因家庭原因轉行,令人惋惜。“哪怕畫得再好,如果藝術家離開了職業藝術家的這條賽道,我也不會再收他們的作品。”
反之,莊諾舉例了他近年出資支持的青年畫家,物質條件極其清貧,但一心只想專研創作。“在我了解到他的情況后,便為他在上海無償提供了一間足夠大的工作室,希望他能堅持創作下去。我認為好的作品往往是在困難中爆發的,名垂藝術史的大師比如梵高、莫迪里阿尼、常玉,都是如此。”
▲在社交媒體上獲得過億瀏覽量的作品《禱》,莊諾收藏
最近莊諾在美院畢業展上一舉收藏了27件作品,其中青年藝術家安琪的繪畫《禱》在社交媒體上爆紅出圈,更是讓他成為新聞報道的的熱點。
“我已經是連續三年去看川美和國美的畢業展了,其實一開始我沒有留意《禱》,而是在看它旁邊的一張作品,但當我在現場又繞了幾圈,回頭再來看這張《禱》,覺得它的畫面很有意思,讓人一眼就能看懂——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義’符號在其中被藝術家呈現得很好,我就立即找到藝術家談這件作品的收藏,當時完全想不到它會在網上火了。”
▲2025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作品
張釗,《格里高爾》,布面油畫
莊諾收藏
在莊諾看來,在藝術家的職業生涯早期進行收藏,也可以稱之為一場風險與收益并存的“天使投資”。
“我很早就注意到市場快節奏的發展,所以我支持青年藝術家,一方面讓他們能獲得更好的成長,一方面從投資效益看,成本也很低,這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原始股,收藏行為在這里就等于是天使輪的投資,我們說一個公司IPO或者上市之后能有幾倍、幾十倍的收益,對青年藝術家的早期收藏亦是如此道理。”
▲2025年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展學院獎獲獎作品
吳菁,《我與我之間,惶惶始終》,布面綜合
莊諾收藏
另一方面,在信息泛濫的當下,莊諾也提醒新入場的藏家要在市場中仔細辨別信息。“以前收藏作品得去畫廊、去藝博會、去藝術家工作室,現在各種線上平臺、自媒體讓信息獲取變得極其便捷,藏家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不能盲從流量和網紅效應;有些創作者在社交媒體上很會公關,但長期來看,只有那些真正沉下心創作的藝術家才能經得起市場的考驗。”
此外,在多年的收藏經歷中,莊諾也觀察到了一些現象:“現在精英審美和大眾審美是有隔閡的,精英審美也就是所謂的學院派審美,而大眾審美依靠的則是互聯網傳播,但流量對身處當中的藝術家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我覺得這是要監控的;但我們也不能因為現在是流量時代就拋棄傳統畫廊的營銷模式,我覺得還是要相輔相成,應該在線上和線下做一個有機的結合,營造一個藝術生態中的‘O2O’模式。”
▲客廳一角中懸掛著歐陽春的作品《鴻運當頭&面朝大海》
可見作品旁擺滿了各類藝術書籍
而對于流量造星時代下青年藝術家“一夜成名”的現象,他更是保持了絕對的冷靜與理性:“流量時代下的藝術家能一夜成名,這放在二三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但是作品真正的學術地位和市場價值,還要經過時間的驗證。這個時間需要10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出他是否能進入美術史。”
他也在此反復提醒新手藏家,要理性看待市場熱點,避免沖動消費。
對莊諾來說,藝術品除了具備金融屬性和資產配置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帶來的精神意義。他回憶起疫情期間,自己每天在家中賞畫、研究、喝咖啡的慢節奏時光,藝術帶來的愉悅和療愈成了他最珍貴的精神享受。
“我們現在的人把藝術品陳列在家里,也可以是家庭美育的一部分。這些繪畫不僅讓家中蓬蓽生輝,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人的藝術修養。”
▲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大學求學時期的莊諾
莊諾的收藏意識其實很早就已萌芽,他回憶,年少時期家里的兩個姐姐就熱衷于收集各類來自海內外的糖果包裝紙,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的莊諾,又在文學的熏陶下受到更多來自藝術界的影響。
▲ 創業初期的莊諾(右一),2001年
雖然此后投身于房地產與金融行業,但他心中始終保留著屬于藝術的“詩與遠方”,并開始為自己能做到“開心收藏”而積蓄資本。
“在我創業賺了一些錢后,我真的什么都收,是一個‘雜家’,比如2001年時,我聽一個老師講留聲機是老上海文化的代表之一,就心動了,開始研究并且滿世界的去收藏,后面竟然累積收了200多臺古董留聲機。”
▲莊諾家中有一間房間專門擺放古董留聲機
▲這些超過百年的古董留聲機
在莊諾的悉心養護下至今依然能播放音樂
“其實除了留聲機,我還收藏過瓷器、家具、郵票、香水、名酒、名表等等。但我后來意識到,收藏不能做‘雜家’,再優秀的藏家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只有在某一領域深耕,經過系統研究、成體系的去收藏,才能成為這個領域的資深藏家。”
當莊諾將重心轉向當代繪畫收藏后,他更加堅信,藝術品收藏不僅是一種投資,更是精神上的享受與追求。“怎樣才能把藝術品藏得久?一定要買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只有當一幅畫掛在家中,越看越喜歡,才舍不得賣,也才能真正陪伴人的一生。”
▲丁雄泉,《招財貓》,紙本彩墨
莊諾收藏
轉而談及感性收藏與理性投資的關系,莊諾用一句話就做了區分:“收藏,是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投資,是買市場感興趣的東西。”
在采訪的尾聲,莊諾以專業投資人的理性視角和資深藏家的熱忱感性,為新入場的藏家總結了三點現當代藝術品甄選建議:第一,要收藏藝術家創作高峰期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風格鮮明、影響深遠;第二,藝術品的來源必須清晰可靠,最好能直接從藝術家本人、一級市場大畫廊,或者二級市場的頭部拍賣行購得,確保流傳有序、源頭可溯;第三,藏家要多關注藝術家的權威出版物和美術館展覽圖錄等,這些都是藝術類藏品重要的學術背書。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收藏/拍賣》雜志公眾號獨家稿件
采訪、撰稿:繆淼
轉載請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