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商丘某醫療單位職工劉弓銘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為一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帶去生的希望,成為河南省第1546例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而同一天,鄭州“00后”志愿者小李也為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火種”,成為鄭州市第539位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用行動詮釋著“00后”的責任與擔當。
——“我愿意捐獻!能挽救一個生命,這件事值得做!”
2022年9月,劉弓銘在單位組織的公益宣傳活動中了解到,捐獻造血干細胞能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當即決定登記采樣,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捐獻志愿者。
今年5月,正在工作的劉弓銘突然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短暫的驚訝過后,他毫不猶豫地作出決定:“我愿意捐獻!能挽救一個生命,這件事值得做!”
當劉弓銘將這個消息告訴家人時,起初家人因不了解捐獻流程而擔憂。作為醫療工作者,他耐心地用專業知識和真實案例向家人解釋:“現在的捐獻技術很安全,就像獻成分血一樣。”最終,家人的顧慮被打消,轉而全力支持他的決定。妻子更是堅定地說:“放心去吧,家里有我!”
盡管醫務工作繁忙,劉弓銘仍積極配合完成捐獻前的各項準備。當得知受捐者是一名兒童時,他更加動容:“這不僅是在挽救一個孩子,更是在守護一個完整的家庭。”
在注射動員劑期間,劉弓銘出現了輕微不適,但他始終保持著醫者的從容:“這點反應很正常,想到能救人,什么都值得。”7月14日,經過4小時的采集,這份“生命種子”被緊急送往患者所在醫院。
——一張宣傳海報與“生命之約”
“2022年我上班時,看到單位門口貼了張海報,說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能配型救人,下面還有個二維碼。”鄭州志愿者小李笑著回憶,“我平常沒事就去獻血,醫院、街頭的獻血車都去過,總看這類宣傳,知道這是好事。當時啥也沒想,掏出手機掃碼填了信息,之后又找時間到獻血屋留了8毫升血樣,就這樣加入了。”
他說自己從沒琢磨過“配型成功”這回事:“就覺得是隨手做件小事,跟獻血一樣,能幫到別人就行,哪敢想真能用上啊。”這份“沒想太多”的善意,在三年后結出了溫暖的果實。
2025年4月的一個下午,正在崗位上忙碌的小李接到了鄭州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工作人員說,有個患者和您初步配型成功了,我當時一下子就站住了。”他至今記得那瞬間的心情:“又開心又激動,原來我真的能救一個人!”
電話里,工作人員仔細說明了捐獻流程,詢問他是否愿意繼續。“能挽救一條生命,哪有不愿意的?”小李幾乎沒猶豫就同意了捐獻。
接下來的日子,小李跟著流程一步步走:再動員確認、高分辨配型、全面體檢……每一次等待結果,他都帶著篤定。“有人問我‘不擔心嗎?’,說實話真沒有。”他掰著手指算,“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把流程講得明明白白,醫生也說對身體沒影響,我平常沒事也健身,身體結實著呢。”
當所有檢查結果都顯示“合格”時,小李無比高興:“那一刻就覺得,這事兒成了!我真能幫助一個血液病患者跨過這道坎了,太光榮了!”
成功完成捐獻后,小李感覺心里的石頭落了地,一身輕松:“希望患者早點好起來,往后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要對以后的生活樂觀面對,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
鄭州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小李的故事正是無數普通志愿者的縮影:“他們或許沒說過豪言壯語,但在‘救人’這件事上,總能果斷站出來。這份‘沒想太多’的善意,恰恰是最動人的擔當。”
記者佑龍 雷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