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道
在看似平常的城市道路上,一場場精心設計的車禍戲碼正悄然上演。價值15萬元的自行車被“意外”撞毀,摩托車主“無意”間碰倒路邊豪車;行駛中的車輛突然加速撞向違章并線者,隨后便是高額醫療費與誤工費的連環索賠……
近日,北京通州警方連續破獲兩起手法隱蔽的保險詐騙案,五名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網,涉案金額高達38萬余元。這些案件揭示了保險欺詐正從個體行為演變為有組織的犯罪行為。
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車險騙保的危害遠不止“騙取賠款”那么簡單,不僅會推高行業賠付成本,抬升整體費率水平,最終轉嫁至守法消費者;同時擾亂正常理賠秩序,擠壓誠實客戶的理賠資源,損害用戶體驗與信任;除此之外,還會誘發道德風險擴散,形成“騙保有利、守規吃虧”的逆向激勵,侵蝕行業誠信根基;并且一旦形成“灰產鏈條”,甚至可能與非法改裝、暴力碰瓷等治安問題交織,對社會公共安全構成威脅。
偽造的現場,真實的陷阱
據平安北京通報,7月2日,北京通州公安分局北苑派出所接到一名保險公司經理的報警,稱自己在梳理2024年的保險理賠案件時,發現疑似有人保險詐騙。
從案情來看,2024年10月,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門口,王某駕駛的摩托車“不慎”撞倒了趙某某停放路邊的自行車。這輛自行車標價15萬元,經宋某某的店鋪“定損”,維修費竟高達10萬元。當王某向保險公司提出索賠時,一個關鍵破綻浮出水面:若只是停放摩托車時輕微碰倒自行車,如何導致車架大梁撕裂且車身兩側傷痕累累?因為疑點較多,保險公司選擇了報警。
面對警方的調查與確鑿證據,精心設計的騙局瞬間崩塌。原來,幕后策劃者宋某某指使趙某某將早已損壞的自行車置于公園門口,再安排王某故意駕駛摩托車撞擊,只為騙取保險公司10萬元賠償。7月3日,通州警方將涉嫌保險詐騙的宋某某及王某抓獲,現二人已被通州公安分局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工作中。
另一團伙的詐騙手段則更顯“專業”與持續性。焦某某、劉某、劉某某三人駕車組成撞車團伙,專門物色準備違章并線的目標車輛。一旦鎖定目標,他們或故意不予避讓,或突然加速前沖,制造碰撞事故。利用對方違章在先需負全責的心理,三人隨即謊稱在事故中受傷,要求前往高端醫療機構進行“檢查治療”,產生高昂費用由對方保險公司買單。
然而,事情還沒有結束,他們隱瞞已獲第三方賠償的事實,轉而持醫院診斷證明向自己投保的人身意外險公司二次索賠;同時,還向事故對方駕駛員索要誤工費補償。憑借小額多次的作案手法,2023年以來該團伙成功索賠21次,重復索賠達11次,涉案金額28萬元。若非多家保險公司數據整合暴露其共性模式,這種隱蔽的犯罪恐仍將持續。
目前,犯罪嫌疑人焦某某、劉某、劉某某三人因涉嫌保險詐騙已被通州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在朱俊生看來,車險詐騙手段不斷升級的核心驅動因素,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信息與規則的不對稱性。不法分子熟悉保險理賠規則,能夠“定向設計”符合賠付條件的事故情節,甚至利用行車記錄儀、報警流程等形成表面“完備”的證據鏈,逃避核查。二是技術門檻降低與“行業化”作案。隨著團伙作案的普及,形成了“組織提供腳本、成員負責演出”的鏈條式運作模式,呈現出專業化、標準化趨勢。三是高賠付誘因+低打擊成本。部分案件涉及高價值配件或車輛,但司法介入門檻高,查證成本大,導致騙保風險收益比例失衡。
這些有組織的詐騙行為正產生連鎖反應。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虛假理賠直接增加保險公司賠付支出,損失通過保費調整轉嫁給全體車主。同時,擠占保險公司資源,大量人力物力被用于調查、核驗。還會造成司法資源消耗,如通州兩起案件就動用派出所、經偵支隊專案組,調查耗時超兩個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亦向本報記者表示,車險欺詐賠案占比大概在5%-15%左右,導致行業整體費率上漲,守法客戶為欺詐者“買單”,逆向選擇嚴重。虛假事故不僅占用交警、司法、鑒定等公共資源,偽造重大事故還可能造成真實人身傷害和交通擁堵。的確,以焦某某團伙為例,其主動制造碰撞的行為,本質是在城市道路上埋設移動的“事故炸彈”。每一次蓄意撞擊,都在真實威脅道路交通安全,將無辜路人置于潛在的危險漩渦。
車險騙保,危害遠不止騙錢
當前車險詐騙呈現團伙化、專業化趨勢,從偽造單方事故發展到利用交通規則漏洞制造碰撞,也暴露出行業現有的風控體系存在明顯短板。朱俊生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核賠流程過度依賴人工判斷,面對精心編排的情節難以識別真偽;二是缺乏跨險企、跨平臺的聯合反欺詐機制,信息割裂,難以識別慣犯或團伙;三是理賠環節相對滯后,缺乏事前預警與動態監控機制,更多停留在“事后查處”。
楊帆亦指出,案件暴露的核心漏洞在于保險公司間數據壁壘森嚴。焦某某團伙能多次得手,正是利用了各公司間理賠信息互不相通。
“承保、理賠、維修、交管、配件供應鏈等數據分散在保險公司、4S集團、交管、配件商,缺乏統一接口與共享機制。承保端風險評估流于形式,查勘端‘雙人查勘’‘第一現場到達率’因人力成本被不斷壓縮。定損端配件價格、維修工藝標準模糊,給‘以次充好’‘擴大損失’留下灰色空間。”王國軍告訴本報記者,部分查勘員、定損員與修理廠利益綁定,內部審批節點形同虛設。
不僅如此,部分車險產品結構存在被“設計利用”的漏洞,尤其是在高價值零部件定損、定價標準模糊、維修流程監管缺失等方面。在朱俊生看來,只有通過產品機制、科技手段與行業協同三位一體,才能從源頭上擠壓詐騙套利空間,恢復理性可持續的保險生態。
朱俊生建議保險公司從四方面著手,一是引入配件分級定價與標準定損模型。將配件價值與車型等級、使用年限等因素動態掛鉤,避免“一損即換高價原件”的套利空間。二是推廣“以修為主、合理換件”的理賠原則,設立換件閾值、維修優先規則,防止過度維修。三是強化維修過程的數字化監控與可視化存證。例如結合維修廠智能記錄系統、車載遠程監控等,確保維修行為可核驗、可追蹤。四是對多次理賠或存在異常理賠軌跡的車輛,實施差異化定價與核保,再輔以黑名單機制形成事前震懾。
當偽造的剎車痕劃破誠信的路面,當精心編排的“碰撞”成為斂財的工具,受損的遠不只是保險公司的財務報表。它動搖的是風險共擔的社會契約,消耗的是公眾對行業與規則的信任。治理保險詐騙,是一場關乎行業健康與社會誠信的保衛戰,其勝負深刻影響著每一個在路上的人。
責任編輯:馮櫻子 主編:張志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