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讓我們不再敢隨便出去吃飯。
從高端預制菜中檢出的細菌超標、到地方知名品牌在產品中被發現含有重金屬,消費者對外賣、速食和連鎖餐飲的信任快速崩塌。你說不吃預制菜?可是現在外賣平臺上有一大半都是預制的;你說信連鎖品牌?結果出問題的恰恰就是所謂的“大品牌”;那自己做飯?又有多少人有這個時間呢。
于是,泡面回來了。
根據世界方便面協會的數據,中國每年消耗泡面約400億包,占全球總消費量近四成,平均每人每年吃28.5包。
曾幾何時,泡面是“外賣沒送達”“深夜將就”的代名詞。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主動選擇泡面。
泡面的回歸,不是因為泡面變得更好吃了,而是因為外面的飲食變得讓大家不知道哪些是合格的了。
根據TMIC數據顯示,2023年—2024年,中國方便面線上市場成交額同比增長5.16%,用戶人數同比上升0.74%。人數變化不大,但是消費規模卻增長了。
現代年輕人在不得不點外賣,不得不吃泡面的時候。比起商家給過來的預制菜,泡面會寫清楚它的配料表,而且作為傳統行業,它的監管和標準也更嚴格。更關鍵的是,泡面保質期明確,不含冷鏈風險,開包即用。
這對于“怕踩雷”的消費者來說,泡面就是值得信任的了。
根據《中國方便面市場趨勢報告》,2023年全國方便面市場規模達到1080億元,同比增長6.4%,這是繼疫情高峰后的又一次顯著增長。尤其是電商平臺上的泡面銷售額,更是出現了兩位數以上的上漲幅度。其中單價在11元以上高端方便面銷售增速最快,同比增長達到18.7%。
這說明什么,大家不是不在意吃,就算是吃泡面,也想要更健康安全一些。
最近幾年,羅森、全家、7-Eleven這類便利店,也重新調整了貨架結構,泡面、自熱飯、即食湯、便攜菜品的貨架面寬普遍擴大了15%-20%。也是為了迎合當下市場的需求變化。
這波泡面熱,就是時代逼出來的,背后有一部分就是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問題!
這年頭能不能信一家餐廳,得看它是不是“透明廚房”;敢不敢吃一份外賣,要確保自己線下見過實體店;“非預制菜”,在這個時代是可以作為商家的宣傳標語的。
因為那些不良餐廳的存在,讓人們出去吃飯踩坑的幾率變得越來越高。而且伴隨著食品安全在學校、工廠、社會等各個地方頻發,人們維權的成本又變得極高。
我們從小就秉承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念,所以遇到不良商家,大多數人也是選擇“下次不會來了”,而不是維權。
一邊是踩雷的高風險,一邊是維權的高門檻,消費者就只能把“能看懂、敢相信”的東西抱得更緊一點。
大家不是變懶了,而是怕了。
怕什么?怕無良商家給的飯菜是別人吃剩的、怕廚房的食材來路不明、怕出了問題投訴無門、怕那些好吃的東西摻雜了過量的科技與狠活。于是泡面成了“壞中的好選項”。
這背后也反映出一個趨勢:中國的食品工業標準化能力,出現了斷檔。同時,行業監管中更完善的立法、更嚴格的執行,出現了斷檔。
2023年中國餐飲業市場規模已經突破5萬億元,但大量中小餐飲品牌依舊游走在監管邊緣。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僅2023年,全國食品類投訴舉報數量就達到了450萬件,同比增長17.5%,其中涉及餐飲服務的問題最為集中,占比高達35%。
如果我們把泡面視為“工業食品標準化”的代表,它的回潮,恰恰說明了消費者對“去中心化餐飲”的普遍不信任。
這也是為什么,“不預制”“明火現做”會成為新的營銷亮點。“食物可溯源”“明廚亮灶直播”也逐漸從標配變成了硬指標。在社交媒體上,“探店+后廚曝光”成為新的流量密碼,某種程度上,這既是內容娛樂化的手段,也是一種消費者自發的監督機制。
于是我們看到了兩個極端:
一端是越來越多人選擇回到廚房,自己做;另一端是便利店泡面加煮蛋,成為忙碌人群的選擇。它們的共同點都是:食品安全,風險可控。
但它也發出了警示。
我們不能靠消費者“用腳投票”來淘汰不合格的餐廳,尤其是在今天科技與狠活難以分辨的時代,好吃也不代表健康。
一個現代化社會,不能把食品安全的選擇權壓在普通人身上,而應當由監管體系和行業機制來兜底。
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承認幾個事實:
第一,外賣平臺必須承擔起“平臺即監管者”的角色,不能把問題都甩給商戶。只收傭金、不管出品。而且經過我的實踐證明,外賣平臺想要拉黑商家,或者舉報商家,是很難的,雖然有對應的按鈕,但是,真的很難…
第二,預制菜行業必須要有行業門檻和安全標準,而且需要明確告知消費者這是預制菜。
第三,地方市場監督管理局,懶政現象在欠發達地區尤其普遍,監管部門的執法,應該落實到人,獎懲制度應該加大,而不是讓大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種問題,最好是也能有對應的制度,當然,我們知道這不太容易。
第四,消費者需要更低成本、更高效的投訴和維權渠道,而且,要高效處理,處罰力度要大。
說到底,泡面消費的回歸,其實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來的是整個社會的忙碌與焦慮,也是食品體系中存在的短板,還有我們普通人面對這些短板時的無奈。
我們希望更多人能意識到: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不能靠僥幸,不能靠自下而上,它必須靠更嚴格的法律和制度來夯實。
胖東來和山姆受到追捧,并不是他們好了多少,他們只是在做符合標準的事而已,但是即便如此,當被大量的其他商家襯托出來時,他們就成了有良心的好企業。
可是我們應該知道,社會中商業誠信的建立,從來都不應該靠商家的良心和道德,而是應該靠法律和監督。老百姓要的不是多好的上限,只是希望法律和規定可以幫老百姓守住食品安全的下限。
最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推出了一個“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主要針對食品企業內部員工或知情人員,而且舉報核實后,市場監管部門會按照規定給予獎勵。
這個系統剛剛退出來,我們希望它能在今后可以切實解決一部分地區的食品安全問題吧。
我是老丁,朋友們,下期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