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結束后的課堂還能怎么上?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麒麟第二中學八年級一班的同學們,用一場別開生面的跨學科實踐給出了答案。
7月9日,麒麟第二中學將期末試卷中的數學題、物理題和生物題“搬進”超市與農場,在真實場景中驗證知識、解決問題,體驗了一場融合勞動教育與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度研學之旅。
數學試卷變身“精打細算”采購戰
當天上午,學生們化身“采購員”“核算員”,手握450元班級小組經費出現在南山區一家超市,面對滿58減5元的優惠券,緊張計算著如何為下午制作的八道菜采購食材。
“買20份A送5份B,還是直接打85折更劃算?”期末數學試卷中的打折應用題,此刻成了真實的生活決策挑戰。“采購員”們飛速比對價格,“核算員”實時驗算優惠方案,連平時數學薄弱的學生也主動向“學霸”請教計算技巧。
“原來滿減券要湊整使用,才能最大化利用優惠!”一名學生興奮地展示購物清單。在嚴格的預算控制下,學生們將一元一次方程、函數分析等知識轉化為精打細算的生活智慧。
物理考題在魚塘邊“活”了起來
當天下午的西麗農場,物理期末統考第9題——釣魚竿受力分析題,從試卷走向了實踐。
學生們根據自制的釣魚竿設計圖,用竹竿、魚線、浮漂等材料組裝工具。“快看!彈簧測力計顯示這里需要更大的動力臂!”同學們通過測量杠桿受力,直觀驗證了“魚竿是費力杠桿”的考點。
當釣起的鱸魚翻騰時,一名男生感嘆:“期末卷上的魚竿圖,今天真的動起來了!”
生物營養學催生“舌尖上的科學”
隨后,八年級一班的勞動實踐迎來高潮,土灶旁揮汗搭灶的“工程組”、池塘邊屏息垂釣的“實驗員”、菜畦間躬身采摘的“農藝師”協同奮戰——田間現摘的青菜、剛釣的鮮魚,成了生物課的活教材。
圍繞“中國居民膳食寶塔”,各組“主廚”設計八道營養均衡的菜:白切雞保留蛋白質,清蒸鱸魚補充不飽和脂肪酸,米飯提供膳食纖維……
“番茄炒蛋的維生素C遇熱會流失多少?”學生們邊烹飪邊討論營養素變化。晚餐品鑒環節,生物組老師朱曉君、康佳現場點評菜品搭配是否覆蓋五大類食材,將“合理膳食”知識融入煙火氣息。
“知識只有在解決真實問題時才顯現生命力”
據介紹,本次活動深度呼應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標要求。數學組黃琳老師指出:“超市采購讓學生用數學眼光優化決策,這正是課標要求的‘三會’素養。”物理學科郭佳惠老師認為,自制魚竿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了“杠桿省距離”的工程價值。
麒麟第二中學教科處周玲主任強調設計初衷:“將學科知識應用到生活場景,讓試卷上的題目變成手中的魚竿、鍋里的食材,這才是新課標倡導的‘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知識只有在解決真實問題時才顯現生命力。”作為南山區勞動教育特色課程的一部分,該實踐通過超市采購、農事勞作、烹飪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勞動”,將學科知識轉化為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生活即課堂,勞動即學習”的教育新生態
夕陽西下,學生們勞動實踐所在的農場飄散著豉油蒸魚的香氣時,麒麟第二中學校長陳明煜駐足學生作品展區,道出課程改革深意:“當數學建模在超市采購中優化決策,當科學探究借釣魚竿驗證杠桿原理,當健康觀念通過膳食搭配落地生根——這正是新課標要求的‘核心素養在真實情境中可見生長’!”
陳明煜指出,這場實踐也是對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強化學科實踐”要求的校本回應:“用超市賬簿培育理性消費觀,借自制釣具啟發工程思維,以田間廚房傳遞食育文化,我們正在構建‘生活即課堂,勞動即學習’的教育新生態。”
采寫:南都記者 伍曼娜 通訊員 黃琳
攝影:通訊員 肖若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