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1歲患有肺癌晚期的張阿婆,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以下簡稱: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多學科團隊的精心治療和守護下,病情穩定,達到出院標準,順利返家休養。
自2018年張阿婆到院初診后,醫院就以腫瘤長期治療管理為核心,結合靶向治療與基因檢測動態隨訪的“個性化”治療模式,為這位高齡晚期肺癌患者實現長期生存創造了條件。
肺癌晚期,兩次診療康復
早在2018年,來自漳州山區的張阿婆因肺積水初次前往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就診,詳細檢查后確診為肺癌晚期,基因檢測發現為罕見突變。
“當時呼吸疾病專家邵長周教授和肖雄副主任醫師盡力排查病因,通過基因檢測,尋找到了匹配的靶向藥,病情得到了控制。”張阿婆的家屬介紹。
因基礎疾病復雜、高齡等因素,3年后,張阿婆的病情加重,出現復發性胸腔積液,呼吸困難,無法進食,于是再次前往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呼吸科治療。
第二次入院,那時已87歲的張阿婆出現藥物耐藥性。呼吸科副主任肖雄專家團隊考慮到張阿婆的肺癌屬于罕見基因突變,對第二代靶向藥可能更敏感,效果更好,于是將藥物調整為第二代靶向藥。
肖雄醫生為患者看診(資料圖,非本文患者)
在醫護團隊的悉心照護下,阿婆堅持按時服藥、配合治療,腫瘤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質量也有了顯著改善。
此次出院,張阿婆和家屬得知原先為她治療的邵長周教授已經英年早逝,都忍不住難過。
突然惡化,緊急搶救再次康復
時間又過了4年,今年5月開始,張阿婆的身體狀況再次出現問題,出現惡心、嘔吐癥狀,起初以為是長期服用靶向藥引起的胃部不適,便嘗試自己服用胃藥,不但沒有效果,且嘔吐更加嚴重。
到當地醫院檢查后發現,張阿婆的胸腔存在大量積液,血壓下降,心率只有30次/分,心衰嚴重……心急如焚的家屬陪同張阿婆再次求診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呼吸科肖雄專家門診。此時肖雄和張阿婆已經成了彼此熟悉的“老朋友”。
入院當日,張阿婆的病情急劇惡化,化驗結果提示其存在高鉀血癥、洋地黃中毒、嚴重心動過緩(心率低于40次/分)、急性腎損傷、急性心力衰竭等多種臨床危急情況。肖雄副主任醫師與陳志盛主治醫師立即展開緊急救治,并邀請組織腎臟科、心內科等多學科專家會診。
考慮到張阿婆高齡,家屬拒絕一切有創操作,充分溝通后,多學科專家團隊決定優先采取藥物為主的治療策略,以起到利尿、降血鉀、改善心功能等作用;同時,為保障患者搶救用藥通路,在尊重家屬意愿的前提下建立了中心靜脈置管。
經過徹夜救治,次日凌晨時,張阿婆的血鉀水平已恢復至正常范圍,但血壓、心率仍持續處于低水平。肖雄專家團隊進一步為她調整了“個性化”治療方案——動態監測監各項指標,精準調整輸液速度和用藥劑量。
張阿婆的家屬高興地告訴記者,入院2周,張阿婆已能正常進食、下床大小便,還在病床唱她最喜歡的那首“洪湖水浪打浪……”入院第22天,張阿婆的胸腔積液基本消失了,恢復了正常生活。
肖雄醫生為患者治療(資料圖,非本文患者)
張阿婆的女兒李女士動情地表示:“母親已經91歲了,雖然不知道未來能走到哪里,但很感動這里的醫護同家屬一樣,只要有一絲希望,都拼盡全力救治。”
醫生:這是“個體化”綜合診治和醫患信任的結果
針對張阿婆的情況,肖雄副主任告訴記者,作為晚期肺癌患者,張阿婆8年的生存期遠超平均預期,是“個體化”綜合診治和醫患信任的結果。
晚期肺癌不等于絕癥,現代醫學的發展,即使是晚期患者,也可能獲得顯著的生存獲益。罕見突變患者更需依賴基因檢測和靶向藥動態調整,而高齡患者的治療需要平衡療效與耐受性。
肖雄提醒說:
類似張阿婆的情況,需做好定期復查和靶向藥管理,同時留意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比如呼吸方面若出現突然氣急、胸痛等癥狀,要警惕可能是胸腔積液、肺栓塞等問題。
生活照料方面則要給予營養支持和心理關懷,鼓勵患者保持社交,避免消極的心態。
正是患者和家屬的信任與不放棄
讓生命有了更多的可能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游章友
通訊員:洪于蕙、鐘怡
編輯:林淑婷
審核:黃美輝、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