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特朗普二度當選美國總統后,他的“美國優先”政策又開始在國際舞臺上掀起波瀾。這次,他的矛頭不僅指向了中國,還瞄準了亞太地區的兩個關鍵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亞。
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關稅威脅和軍費要求,逼迫日澳在臺海問題上明確站隊,甚至不惜用強硬態度警告:不配合,那就去臺海當炮灰吧。這事兒聽起來挺炸裂,但實際上,日澳的態度卻沒那么好拿捏,特朗普的如意算盤也沒那么容易打響。
特朗普這人,從第一任期開始就不是個省油的燈。2016年他靠“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上臺后,立馬對中國開打貿易戰,關稅加碼、制裁頻出,搞得中美關系一度劍拔弩張。對盟友,他也沒客氣過,北約國家被他逼著加軍費,日本和韓國也常被他點名批評“占美國便宜”。2025年回來后,這老兄變本加厲,不僅繼續盯著中國,還把日澳拉進了他的戰略棋局。
這次的重點是臺海問題。特朗普政府認為,臺海是遏制中國崛起的關鍵一環,但美國自己扛著太累,得拉盟友下水。他給日澳的任務很簡單:一是明確支持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二是多掏錢、多出力,增加國防開支,別老指望美國當冤大頭。可問題是,日本和澳大利亞真沒那么容易點頭,這背后有太多算盤和顧慮。
日本和澳大利亞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向來是“模棱兩可”的典型代表。說白了,他們既不想徹底得罪中國,也不愿跟美國翻臉。這種模糊立場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而是幾十年來在中美之間走鋼絲練出來的。
先說日本。日本跟臺灣的歷史淵源挺深,二戰前臺灣是日本殖民地,民間還有點情懷。但官方層面,日本從1972年跟中國建交后,就一直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臺灣是個獨立國家。
近年來,日本在安保上靠美國越來越緊,對中國也越來越警惕,但它從沒明確表態支持“臺獨”。為啥?因為日本跟中國的經濟聯系太緊密了。2023年數據顯示,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出口額占日本總出口的20%以上,主要是汽車、電子產品和機械設備。日本要是真跟著美國硬剛中國,經濟上肯定得挨一刀。
澳大利亞的情況也差不多。澳中關系這幾年雖然因為華為禁令、疫情調查啥的鬧得挺僵,但中國依然是澳洲最大的出口市場。
2023年,澳洲對中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的30%左右,鐵礦石、煤炭、天然氣這些支柱產業全靠中國買單。澳洲在臺灣問題上也一直低調,既不公開支持“臺獨”,也不站隊中國大陸,就這么吊著。這種模糊策略,讓澳洲能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不至于把自己逼進死胡同。
特朗普現在要求日澳明確表態,等于是要他們放棄這個護身符,直接站到美國這邊去跟中國對著干。日澳當然不干,畢竟誰也不想把自己的經濟命脈跟地緣政治冒險綁一塊兒。
特朗普對付盟友的老招數就是“關稅+軍費”雙管齊下。這次也不例外。他先是放風說要對日本汽車和澳大利亞農產品加關稅,逼兩國在貿易上讓步;然后又要求日澳提高國防開支,理由是“美國不能老是當冤大頭”。這話聽著耳熟,第一任期他就拿這套說辭敲打過北約、韓國和日本。
可這招在日澳身上沒那么靈。日本的汽車產業是經濟支柱,豐田、本田這些巨頭在美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特朗普要是真加關稅,日本肯定不樂意,但日本也有反制手段,比如減少購買美國國債或者在其他領域找美國麻煩。
澳大利亞這邊更硬氣,農產品出口雖然重要,但澳洲總理公開說過:“我們不是美國的跟班,有自己的國家利益。”2023年,澳洲對美出口只占總出口的4%左右,關稅威脅對澳洲的殺傷力遠不如對中國那么大。
軍費這塊兒,日澳也不是沒動靜。日本2022年就宣布到2027年把國防預算翻倍,達到GDP的2%,買了一堆美國武器,像F-35戰機、導彈防御系統啥的。澳大利亞也有“AUKUS”計劃,跟美國、英國合作搞核潛艇。但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的戰略考量,不是特朗普一敲桌子就乖乖掏錢的。日澳心里清楚,美國的保護傘重要,但也不能讓美國牽著鼻子走。
特朗普見日澳不配合,火氣上來了,直接拋出狠話:“不站隊,那就去臺海當炮灰吧。”這話聽著挺嚇人,但仔細想想,日澳真會這么干嗎?答案是:不可能。
臺海要是真打起來,日本地理位置太近,首當其沖。日本自衛隊雖然有一定實力,但憲法限制它只能防御,不能主動出擊。真卷進臺海沖突,日本得先修憲,還得面對國內反戰民意,這都是大麻煩。澳大利亞更遠,隔著幾千公里,派兵去臺海的風險和成本都太高。澳洲前總理莫里森2021年就說過:“我們在印太地區有利益,但不會隨便卷入軍事沖突。”日澳的算盤很清楚:幫美國吆喝可以,真上戰場那是另一回事。
特朗普這么急著逼日澳,主要是他想在亞太地區建個“反中聯盟”。他第一任期就搞過“印太戰略”,拉攏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圍堵中國。現在他回來,想把這套玩得更狠。但日澳的態度讓他有點下不來臺,畢竟盟友不給力,美國自己單干的成本太高。
中國這邊當然也在盯著這場戲。日澳跟中國的經濟聯系是硬紐帶,特朗普想靠關稅和軍費把這紐帶剪斷,沒那么容易。中國外交部多次表態:“亞太地區不是誰的后花園,任何制造分裂的圖謀都不會得逞。”這話雖然是場面話,但也點明了中國的底氣——經濟牌在手,誰也不敢輕易翻臉。
日本這邊,中日關系雖然有摩擦,但2023年兩國貿易額還是高達3000多億美元。中國還是日本最大的債權國之一,手里握著不少日本國債。澳大利亞更不用說,2023年中國買了澳洲60%的鐵礦石出口,澳洲經濟要是沒了中國市場,等于斷了半條命。日澳在臺灣問題上不敢亂動,很大程度上就是怕經濟上吃虧。
特朗普想讓日澳當炮灰,中國這邊估計也在冷笑:你們敢來試試?日澳夾在中美之間,左右為難,但他們更傾向于保住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一頭扎進美國的戰略冒險。
說到底,特朗普這套“關稅+軍費”的施壓策略,在日澳身上效果有限。日本和澳大利亞不是小國,也不是沒腦子的跟班,他們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和戰略考量。臺灣問題對美國可能是核心籌碼,但對日澳來說,經濟穩定和地區和平才是第一位的。
特朗普的強硬態度可能會讓日澳在表面上做點姿態,比如多買點美國武器,或者在聯合聲明里提幾句“臺海和平”之類的話。但真要讓他們明確站隊、甚至派兵去臺海,那是門都沒有。日澳的謹慎不是怕特朗普,而是怕把自己拖進一個沒法回頭的大坑。
從更大的角度看,特朗普這波操作也暴露了美國盟友體系的裂痕。他想靠敲打盟友來對付中國,可盟友們各有各的小九九,沒人愿意當冤大頭。這事兒發展下去,估計還得僵持一陣子。日澳不會輕易當炮灰,特朗普的如意算盤,也只能在現實面前碰一鼻子灰。
特朗普這次對日澳的重拳,看似來勢洶洶,其實底氣不足。日本和澳大利亞在臺灣問題上不松口,不是因為怕關稅或者軍費壓力,而是因為他們跟中國的經濟關系太深,動不得。特朗普想讓他們去臺海當炮灰,人家壓根不傻,誰會拿自己的命根子去賭美國的戰略?這場博弈,特朗普喊得兇,但日澳的算盤打得更精。咱就等著看吧,這出戲還長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