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有大軍,但成都沒有大軍,況且成都主戰派都戰死了,只剩下投降派。
鄧艾偷渡陰平后,劉禪還沒有投降的想法,因為他內還有諸葛瞻,外還有姜維,還有本錢。劉禪便把御林軍都派給了諸葛瞻,諸葛瞻率領蜀漢的二代三代們,全都奔赴綿竹阻擋鄧艾。
除了姜維率領的幾萬精銳外,諸葛瞻率領的兩萬左右的御林軍應該就是劉禪的家底了,劉禪在綿竹之戰前,還是極力主戰抗敵的。只可惜諸葛瞻才略遠遜于其父,他率領的御林軍又沒有什么作戰經驗,根本敵不過鄧艾率領的久經戰陣的虎狼之師。
綿竹一戰,諸葛瞻的大軍全軍覆沒,諸葛瞻和蜀漢二代三代們,包括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 、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集體戰死,劉禪的老本折光了。
鄧艾打掃完綿竹戰場,揮軍直抵成都,留給劉禪的機會不多了。
此時的成都,主戰派--也就是蜀漢創業元老們的后代基本上都死的差不多了,劉禪沒有人可以依靠。而投降派--也就是益州本土士族,充斥著整個朝堂,劉禪名為皇帝,實際上已經被益州本土士族架空。
劉禪召集御前會議,討論應該怎么對敵,結果有三種建議,第一種是向東跑,投奔東吳,畢竟東吳是盟友,可以借其力量卷土重來;第二種是向南跑,進入南中,憑借南中的險峻地形固守;第三種是投降曹魏,別折騰了,早點投了早點解脫。
前兩種建議的聲音很小,基本上被投降曹魏的聲音掩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主戰派都戰死了,現在主降派當家,自然他們的聲音大。
主降派的領袖是大儒譙周,這是個復合型人才,既擅長做學問,也擅長搞政治,他極力反駁奔吳或者奔南中,他引經據典、夸夸其談、旁征博引、信口開河,一頓義正言辭,把蜀漢上下給說服了。
譙周的核心論點有三個,其一,投降東吳沒有前途,東吳國力弱小,早晚會被曹魏消滅,屆時你劉禪還得再投降一次,被侮辱兩次還不如被侮辱一次。其二,南中地區居住的都是蠻夷,升平時期都對我們陽奉陰違,現在大難臨頭,難保他們不會落井下石。其三,趁現在還有點本錢趕緊投降,仍不失裂土封侯,譙周還打包票,如果曹魏不冊封劉禪,那他就親自到洛陽以古義為陛下爭之。
譙周的三個論點確實很有說服力,至于最后的“以古義爭之”,就有點太扯了,他還真把自己當根蔥了。
劉禪聽完譙周這個大儒的一頓高談闊論后,借坡下驢,同意了投降。不是他真被譙周說服了,而是他手底下無人可用。
諸葛瞻已經戰死,姜維遠在劍閣抵擋鐘會,鄧艾已經打到了家門口,而成都城里全是主降的益州本地士族,如果他不同意譙周的建議,那他隨時都有可能被益州士族噶了,人頭獻給鄧艾當投名狀。
劉禪不想體面,譙周這幫子投降派會幫著他體面。
劉禪反復權衡左右思量,茍活的心理戰勝了殉國的心理,殉國固然能青史留名,但他還沒享受夠,還不想死。結果他的兒子劉諶比他有骨氣,自殺殉國。他的太子劉璿就沒這么好運了,在鐘會之亂中被亂民殺死。如果劉禪拒絕投降,也會是這個結果。
至于姜維在劍閣的五萬大軍,屬于遠水解不了近渴,鄧艾已經到了成都,姜維回師救援根本來不及,成都守衛空虛,再加上本地士族有造反的跡象,可能一天都守不住。
劉禪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率領心腹和皇子皇孫,趁夜潛出成都,直奔姜維的軍營,跟姜維匯合后再做打算。但劉禪不是劉備,一輩子沒吃過什么苦,也沒帶兵打過仗,他根本就沒這個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