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財經
交易大廳的電子屏上,一條陡峭的K線圖引人注目。上海銀行股價在2025年7月7日創下歷史新高,而這已是該行年內第9次刷新紀錄。
這一輪行情讓市場矚目:自2024年初至2025年7月,上海銀行股價累計漲幅已超過70%,成為A股銀行板塊的領跑者。
然而,股價的耀眼表現與基本面形成鮮明反差。三年來上海銀行被罰沒1.3億元、核心業務收入連續下滑、卷入寶能系73億債務糾紛等陰影揮之不去。這家總部位于中國金融中心的城商行,正上演著一場冰與火之歌。
股價狂飆:三重驅動因素
上海銀行在資本市場的亮眼表現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高股息策略成為吸引投資者的首要利器。在資產荒背景下,上海銀行的現金分紅顯得尤為慷慨。2023年股息率高達7.7%,即使在股價上漲后,2024年股息率仍保持在6%以上。
自2016年上市以來,該行累計派發現金紅利超450億元,是IPO融資規模的4倍多。
可轉債轉股博弈構成另一關鍵推動力。2021年發行的200億元可轉債距離強贖僅一步之遙——轉股價9.37元,與當前股價相差無幾。一旦觸發強贖,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將從9.57%提升至10.4%左右。
市場對可轉債轉股的預期形成強烈催化,成都銀行、南京銀行等觸發強贖的銀行股年內漲幅均超50%。
長線資金持續涌入則提供了堅實支撐。數據顯示,持股上海銀行的基金數量從2024年三季度的不足40只,猛增至2025年一季度的106只,基金持股市值環比增長267%至32億元。
中郵核心成長混合、交銀經濟新動力混合等主動型產品紛紛加倉,彰顯機構對該股的信心。
陰影籠罩:光鮮股價背后的多重困境
與資本市場的火熱形成鮮明對比,上海銀行的經營基本面正面臨嚴峻挑戰。
內控漏洞頻現成為最刺眼的傷疤。2025年僅開年兩個月,上海銀行就因貸款管理違規、存款業務不審慎等問題連收三張罰單,累計罰款370萬元。這不過是冰山一角——2022年至2024年間,該行累計罰沒金額已超1.3億元。
最大的一筆發生在2023年4月,因外匯業務違規被罰沒9854.4萬元。處罰領域集中在存貸業務,折射出分支機構為爭奪存款資源和放貸規模的激進手段。
盈利模式隱憂同樣令人擔憂。利息凈收入連續三年下滑:2022年380億元、2023年351.6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249.9億元。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跌幅更甚,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下滑20.71%。
核心業務萎縮的同時,凈息差持續承壓。2024年該指標降至1.17%,在42家上市銀行中排名倒數第二,遠低于城商行1.38%的行業均值。
業績增長主要依賴投資收益支撐,2024年前三季度投資收益暴增139%至105.8億元。這種盈利結構存在較高風險與不確定性。
資產質量挑戰同樣不容忽視。雖然不良貸款率從2022年的1.21%降至2024年末的1.18%,但房地產貸款仍占貸款總額的8.45%,是該行第二大投放領域。
與寶能系的98億金融糾紛懸而未決。信用卡不良率則從2023年的1.76%攀升至1.98%,顯示出零售端風險正在積累。
破局之路:管理層的突圍策略
面對多重挑戰,上海銀行管理層正嘗試從戰略和經營層面尋求突破。
業務重心轉向成為首要策略。2024年該行對“五篇大文章”的信貸支持力度顯著加強:上海市重點產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9%至402億元;電力熱力、批發零售、制造業貸款占比分別提高0.92、0.63和0.52個百分點。
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和成渝四大經濟圈,上海銀行聚焦重大基建和戰略產業。如為浦東機場四期擴建項目授信50億元,服務天津港等戰略節點。
科技賦能提速成為另一突破口。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占營收比重提升至5%。上海銀行大柏樹支行引入AI柜員機“海小智”和“海小慧”,填補老年客戶的數字鴻溝。
更推出業內首家AI原生手機銀行,實現“對話即服務”。
人事調整布局也在同步推進。2023年底,擁有建行背景的施紅敏出任行長;2025年4月,上海銀行老將顧建忠回歸擔任黨委書記并提名董事長。管理層變動帶來戰略調整預期。
高管團隊連續六年增持股票,2024年11月董監高以自有資金買入并鎖定兩年,向市場傳遞信心。
未來迷局:三岔路口的抉擇
站在歷史高位股價與經營挑戰的交匯點,上海銀行的未來發展面臨三種可能路徑。
紅利優勢延續路徑取決于股息政策的可持續性。上海銀行在《估值提升計劃》中承諾持續吸引險資、社保等長線資金。若能將現金分紅率穩定在30%以上,在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其高股息仍具吸引力。
一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已降至1.45%左右,而上海銀行股息率仍超6%。
風險集中暴露路徑則與資產質量密切相關。73億寶能系貸款回收前景黯淡;房地產貸款占比仍近8.5%;撥備覆蓋率從2020年的321%降至2024年的270%。
風險緩沖墊變薄,若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可能引發資產質量惡化。
戰略轉型成敗路徑則考驗管理智慧。利息凈收入持續下滑態勢能否扭轉?投資收益能否保持高位?科技投入何時產生規模效益?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上海銀行能否從“規模擴張”轉向“精品銀行”模式。
上海銀行在城商行中的排名已從第二位滑落至第四位,被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反超。轉型時間所剩無幾。
在這個屬于自媒體的
摩登時代等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