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永寧縣城的胡同
(二)
張澤武
永寧縣城為千年古城,唐宋以來為永寧縣治所在地,有1600多年建城史,世稱“書城”。永寧縣城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眾多。自古以來,有許多名門望族遷居于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在此留下了許多大宅院,以及與姓氏有關(guān)的地名。二十多年來,我做了初步調(diào)查,在采訪張氏文化的同時,對永寧縣城與姓氏有關(guān)的地名,也做了初步探討分析,歸納整理于后,由于年代久遠,多種說法并存,請知情者補充完善;若有不當之處,敬批評指正!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城圖
【街】:本義指較為通達的道路,特指城邑中寬闊的道路,又泛指道路,后轉(zhuǎn)指集市。街兩邊構(gòu)成一個“行”字,“行”的古字形象四通八達的道路,在這里作形旁,表示“街”的本義與道路有關(guān)。
街一般指兩旁有房屋、商店的比較寬闊的道路。“街”是城中大路的通稱。漢以后,“街”一直作為城中大道的通稱,并用于道路名。由于街道兩旁大多設(shè)有集市,因此“街”也徑稱集市。
【道】:道路;通道。兩輛馬車能并排通行的叫“道”。
【路】:基本字義為道,往來通行的地方。在古代,三輛馬車能并排通行的叫“路”。
【巷】:最早見于戰(zhàn)國文字。居民區(qū)中狹窄的小道叫“巷”。本義就是指小巷,古代也特指宮廷中的小道,一般泛指狹長的小街道,有時也泛指州閭。現(xiàn)代漢語中,礦山所用的小隧道也稱為“巷道”。北方的小巷也叫“胡同”。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縣治圖
現(xiàn)將永寧縣城以道、巷、胡同命名的地名,整理于后。
以道命名的有:東后馬道,西后馬道,南后馬道和北后馬道。俗稱后馬道。
以巷命名的有:書院巷、真武巷、義和巷、仁和巷、里(禮)仁巷、金龍巷、中正巷等。
以胡同命名的有:南會館胡同、戲院胡同、招待所胡同、油坊胡同和郵電胡同等。
以姓氏命名的胡同有:黃家胡同(2條)、賀家胡同、王家胡同(2條)、梅家胡同、焦家胡同(2條)、張家胡同、吳家胡同和金家胡同等。
6. 【仁和巷】:在東大街時和街永寧縣衙東側(cè)。賀氏家族世居此胡同內(nèi),故名“賀家胡同”。仁和巷西為永寧縣縣衙。自宋代以來,歷元明清時期這里是永寧縣縣衙所在地,民國至解放初期,這里是洛寧縣政府所在地。后為洛寧縣公安局所在地。
賀家胡同南段
賀家胡同北段
永寧縣縣署
永寧縣縣署在東西門通衢之中央。元至大四年,達魯花赤白阿剌罕重修,毀于兵。明洪武元年知縣翟禮重建。正統(tǒng)十年縣丞于淵重修。弘治十六年知縣李景重修,規(guī)制式廓于舊基,中為忠愛堂,左贊政廳,右?guī)觳兀傲⒔涫唬瑬|西為六房,前為儀門,門外左為土地祠,東為紫云軒即迎賓館也。萬歷中知縣楊淳創(chuàng)建,右為獄,前為譙樓,亦淳所改建,樓內(nèi)左右為榜房,左右為旌善申明亭。忠愛堂后為慎思堂,又后為知縣宅,明末毀于流寇。康熙八年知縣李伸重修。乾隆九年知縣單履咸重修,又建譙樓及內(nèi)宅房。乾隆五十三年,知縣張楷重修儀門、大堂、甬路、六科房、內(nèi)宅、堂室及群房,增建大門內(nèi)瓦房六間,蕭、曹神祠。
典史署在縣署東南,乾隆四十八年典史邵宗源重修,今廢。
把總署在東門內(nèi),雍正四年,自嵩縣營移防于此,新建。
洛寧縣衙大堂
洛寧縣衙大堂位于老法院內(nèi)。該建筑座北朝南,現(xiàn)存正堂與后堂,均為面闊三間的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正堂與后堂前后緊連。正堂為內(nèi)卷棚式,單檐下有簡單斗拱,為卷云紋,梁上有木雕構(gòu)件。正堂與后堂脊獸全無,上蓋均為筒瓦,破損較為嚴重,前墻是后來壘的。大堂整個梁架保存完好,為明代建筑,解放后為法院家屬居住。現(xiàn)為私人所有。后被拆毀。
永寧縣儒學
永寧縣儒學在縣治西,《李通志》:宋咸平中知縣李谷建。崇寧四年,知縣夏琦重修,元末毀于兵。明洪武六年知縣翟禮重建,三十年主簿艾敬增建。永樂元年知縣郝敬修。正統(tǒng)十年知縣于淵修。宏治六年知縣李景修。《王通志》:萬歷二年知縣秦紳修,明季寇毀。順治九年知縣程萬善重建。舊志:康熙二十八年知縣佟賦偉自修。
教諭宅舊志在明倫堂后,明末流賊焚毀。康熙三十四年,教諭宋誼創(chuàng)修明倫堂三楹:左為友仁堂,右為敬一堂,后為教諭宅。乾隆二十年,教諭任果重修二堂、東書房。乾隆五十三四年,教諭高特拔重修三堂、東西廂房二堂及西書房、川堂、東西齋房。
7. 【焦家胡同】:在永寧縣城西大街安民街北側(cè)。位于今老城西大街路北城隍廟東。原名東盛巷,后為焦家胡同、油坊胡同,今名“郵電胡同”。寺溝村焦氏家族后裔世居于此,故名“焦家胡同”。清朝時期,曹家在此開設(shè)榨油作坊,因此又叫“油坊胡同”。清末、民國時期到解放初期,永寧縣、洛寧縣政府在此胡同開設(shè)郵政局、郵電局,改名“郵電胡同”至今。該胡同自西大街向北折而向西轉(zhuǎn)而往北。今東盛巷北段,原為焦家胡同北段。
焦家胡同南段
焦家胡同北段
焦家胡同西為城隍廟。
城隍廟:在縣治西。元至正四年知縣溫敦創(chuàng)建。明洪武三年知縣翟禮重修,正統(tǒng)十年縣丞于淵重修。弘治十七年知縣李景重修。順治五年知縣王潤身重修。十七年知縣程玚重修。康熙九年知縣李伸重修。三十七年知縣佟賦偉重修。乾隆四年置祭田神儀仗。乾隆五十三年重修。
8. 【中正巷】:今稱中盛巷。在西大街安民街北、城隍廟西。自安民街之西折而北曰“中正巷“。南通安民街,北至北馬道。
中盛巷
9.【吳家胡同】:今稱西盛巷。在西大街安民街北側(cè)。吳家胡同、中正巷北有“吳家疙瘩”。明清時期,吳氏家族世居于此,聚族而居,故名。吳氏家族在此建有“吳氏家廟”,民國時期被毀。吳家疙瘩東南有“吳家坑”。
吳家胡同
10.【金家胡同】:在西門內(nèi)安民街北側(cè)金氏祠堂西。原名西盛巷,后為金家胡同,今稱“新盛東巷”。金氏家族自明初以來,世居于此,故名。金家胡同中段原來建有“白衣菩薩廟”,北端城墻南根建有“火神廟”。
金家胡同南段
在金氏家廟大門口,橫跨西大街建有一個石牌坊,據(jù)吳家疙瘩吳氏后人講,這個石牌坊是吳家牌坊,相傳為貞節(jié)牌坊。
查《永寧縣志》和調(diào)查采訪考證:這個吳家牌坊是“儒童吳玥妻金氏坊”。
金家胡同北段
在金家胡同東側(cè)有金氏祠堂、關(guān)帝廟、張中丞祠,解放后被改建為洛寧縣文化館。洛寧縣文化館東側(cè)建有洛寧縣電影院。
金氏祠堂:在城西門內(nèi)。未詳創(chuàng)建年代。
金氏祠堂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城關(guān)鎮(zhèn)西街村老文化館院內(nèi)。該建筑坐北朝南,現(xiàn)僅存正殿。面闊3間,進深3間,為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房頂花脊動獸全毀,兩端鴟尾已殘,比較破爛,梁架保存較好,彩繪比較清晰。單檐下有卷云斗拱,梁架為五架梁帶前后廊。西為群眾住宅,東為文化館家屬樓,南為街面房,北為群眾住宅,現(xiàn)為金氏家族拜祭祖先所用。洛寧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新發(fā)現(xiàn)。
金氏祠堂正殿
原籍安徽安慶府太湖縣太子巷。明初,金姓始祖金玉山以旗牌官身份隨軍守衛(wèi)洛寧神頂、白馬二寨。傳至金旺后因軍功升任百戶之職,仍守御永寧。明制:“百戶住城內(nèi)”。金氏家族因此定居西門內(nèi)西北隅,繁衍成族。西大街北金家胡同東側(cè)建有金氏祠堂,現(xiàn)存完好。
關(guān)帝廟:在城西門內(nèi)。明正統(tǒng)十年縣丞于淵重修。弘治十六年知縣李景重修。康熙二十九年知縣佟賦偉重修。康熙四十八年、乾隆八年繼修。《施府志》雍正三年奉旨追封帝三代:光昭公、裕昌公、成忠公,祭于后殿。
張中丞祠:舊府志:在永寧縣西門,祀明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撫張論。舊志:祟禎十年知縣劉鴻業(yè)請立祠,十三年城陷毀于火。順治九年,知縣程萬善重修。
白衣菩薩廟
重建白衣菩薩廟紀念碑
火神廟
11.【西馬道】:在西門內(nèi)北側(cè)。也叫西馬道、后馬道。今稱新盛西巷。西馬道北段尚存西城墻北段殘存遺址。
西馬道遺址
西城墻北段遺址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xiāng)新寨村人,2003年,發(fā)起并成功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2024年8月再次當選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