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斯維加斯灼熱的聚光燈下,楊瀚森用兩場NBA夏季聯賽交出了20分9籃板8助攻1搶斷4蓋帽的答卷。數據雖不及CBA賽場耀眼,但對這位中國新星而言已屬不易。
然而,在楊瀚森兩場數據的背后,犯規、失誤與體能三大短板悄然浮出水面,若不能及時彌補,恐將成為他在NBA常規賽出場時間的“攔路虎”。
犯規:游走于防守與出場的鋼絲之上
首戰對陣勇士,楊瀚森早早地就領到了6次犯規,幸好夏季聯賽粗放的政策達到10犯才離場,但若在常規賽,他早已被罰出場。
6次犯規既有防守端擋拆時無謂伸手,也有進攻時急于卡位撞翻對手的動作。總體感覺是他還沒找到適合NBA防守時的尺寸。
次戰對陣灰熊,楊瀚森顯然“學乖了”,面對對手的持球沖擊,他主動收縮防守動作幅度,不再像首戰那樣“見球就撲”。
這一調整讓他的犯規次數驟降至3次,卻也暴露了新問題,當灰熊用小個陣容提速時,他的協防腳步明顯慢了半拍,給對手漏出了空切的機會。
如何在高強度對抗下既有效限制對手又避免進入犯規困局?對于初登NBA賽場的楊瀚森來說,他還沒有能掌握好在NBA判罰尺度下的“防住”和“不犯規”之間找到平衡。
這是楊瀚森亟待破解的難題。對于這個難題,當年姚明初登NBA時也曾深陷犯規泥沼,后來通過研究對手習慣、強化核心力量,并在教練指導下精進防守站位與對抗技巧,才逐漸掌握了防守節奏。
這個難題對楊瀚森來說并不是很難,只要他多加鍛煉,極有可能在季前賽時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好。
失誤:對抗升級下的控球之殤
如果說犯規是“經驗問題”,那失誤則是“能力短板”。兩場夏聯比賽,楊瀚森的失誤達到了8次。
首戰對勇士,楊瀚森僅有3次失誤,在單打和對抗時,楊瀚森的身體能更占優,而他的失誤主要來自于進攻時的猶豫。
而到了對陣灰熊的比賽,他的失誤飆升到5次。究其原因,灰熊球員個人能力更強、對抗更兇悍,并且根據楊瀚森第一場的比賽分析,灰熊對楊瀚森的防守也制定了針對性包夾協防如影隨形的策略。
當楊瀚森持球強攻時,用身體對抗消耗他的體力,用協防切斷他和隊友的聯系。而隊友支援不足,使其在圍剿中舉步維艱。但進入常規賽后,若他仍無法在高強度對抗下保持球權,不僅會拖累球隊進攻效率,還可能成為對手“針對點”。
針對失誤的短板,楊瀚森必須提升核心力量以應對高強度對抗,同時優化傳球選擇并依靠團隊協作破解包夾,是降低失誤率的必由之路。
體能:背靠背鏖戰的無聲警報
兩場背靠背比賽,是對楊瀚森體能的終極考驗。
首戰勇士的比賽結束后,當他團隊成員問他感受時,他直言“累死了。”次戰灰熊的比賽,鏡頭屢次捕捉到他被換下時胸膛劇烈起伏、大口喘息的畫面。
背靠背的高強度賽程,尤其下半場體能明顯透支。“第一次打背靠背,有些回合感覺不到自己的腿了。”賽后在采訪時他說。
NBA夏季聯賽的節奏有多快?數據顯示,兩場比賽的平均回合數比NBA常規賽要高很多。對于長期在CBA“有球訓練”的楊瀚森來說,這種“無球跑動+快速攻防轉換”的模式,對他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都是全新挑戰。
接下來楊瀚森將有兩天的休息時間,他在賽后采訪時也說自己自己恢復體能的辦法:吃飽、睡好、不打游戲。但這對于常規賽還遠遠不夠,他需要通過鍛煉來提高心肺功能與體能儲備,才能更好地匹配快節奏攻防,不然再精湛的技術也將黯然失色。
而面對NBA常規賽,犯規控制需要更聰明的防守選擇,失誤減少依賴團隊配合的磨合,體能提升則離不開科學的訓練規劃。而這些,恰恰是姚明、易建聯等前輩們當年用無數場比賽換來的經驗。
在NBA聯盟,夏季聯賽是考場,季前賽是熱身,而常規賽才是真正的賽場。楊瀚森現在暴露的問題,反而是好事,至少他還有時間去解決。
下一場開拓者對陣鵜鶘,楊瀚森將迎來真正的NBA常規賽級別的考驗,讓我們拭目以待。
你對此又有什么想法或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讓我們一起探討!
作者原創文章,僅為個人觀點,如果喜歡請幫忙點個贊,如您有同感或不一樣的見地,請評論,如需轉載請聯系,擅自轉載者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