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疆軍區4個合成師負責保衛的區域廣大:中印邊境西段(新疆方向)地形以高原、山地、荒漠為主,通道狹窄,海拔高(4000米以上);可是,它們面對的也是印度陸軍精銳的裝甲師和獨立裝甲旅,總體人數和坦克數量上,中國新疆合成師處于劣勢,那么我軍合成師如何解決印度陸軍的入侵呢?
印度裝甲師機械化程度的比較,
一個標準的印度陸軍裝甲師通常下轄:
2個裝甲旅:這是主要的突擊力量。每個裝甲旅通常包含:
3個裝甲團(相當于營級單位,每個團裝備約45-50輛主戰坦克)。
1個機械化步兵營(裝備BMP-2步兵戰車)。
1個機械化步兵旅:提供伴隨步兵支援和鞏固占領區域。通常包含:
3個機械化步兵營(裝備BMP-2步兵戰車)。
1個裝甲團。
炮兵旅提供火力支援:2-3個裝備155mm牽引/自走榴彈炮的炮兵團。
1個裝備多管火箭炮的火箭炮團(如BM-21“冰雹”或國產“皮納卡”)。
1個裝備防空火炮/導彈的防空團。
偵察部隊:裝備輕型裝甲車或坦克的偵察營/中隊。
工兵團:負責戰場工程保障(架橋、排雷、筑路等)。
通信團:保障指揮通信。
勤務保障單位:包括維修、補給、醫療、運輸等。
印度陸軍一個完整的裝甲師理論上可擁有約250-350輛主戰坦克,以及相當數量的步兵戰車、火炮、防空系統和支援車輛。人員規模在1.2萬至1.5萬人左右。
新疆軍區合成師的優勢(體現“更高機械化程度”的方面):新疆合成師下轄的合成團/營,其步兵分隊幾乎全員配備裝甲戰斗車輛。主要裝備是99/96B坦克、04A/86A式步兵戰車族,部分單位可能裝備輪式步戰車或輕型突擊車。這意味著步兵能伴隨坦克、裝甲車進行高速機動和突擊,具備下車作戰和車載火力支援能力;
新疆軍區四個合成師配置合理:總兵力約4萬人,編制高度合成化(1個師含4個合成營+炮兵/防空/支援營)。主戰坦克(99A式、96B式)在火力、防護、信息化上普遍優于印軍T-90S(尤其是99A);步兵戰車(04A式/86A)火力和防護、信息化程度遠超BMP-2;炮兵反應速度快(PLC-181卡車炮、PHL-191箱式火箭炮),支援火力還有重型遠程火箭炮、戰術導彈、戰斗機(殲-16/10/22/35、預警機/特種機等);
印度裝甲師下轄的步兵單位(機械化步兵旅/營)裝備的BMP-2步兵戰車數量不足以全員搭載,有相當一部分步兵仍需依賴卡車(如Tatra卡車)進行機動,作戰時需下車徒步伴隨坦克。其步兵的“裝甲化”程度和伴隨突擊能力弱于中方;
我軍新疆合成師主要裝備高度機動的PLC-181型155毫米卡車炮、PCL-161/171型122毫米卡車炮以及遠程火箭炮(如PHL-191/03)。這些火炮具備優異的戰略戰術機動性,能快速部署、快打快撤;防空系統則裝備履帶式(如PGZ-09雙35高炮)和輪式(如HQ-17A近程防空導彈發射車)防空系統,具備伴隨裝甲部隊機動和野戰防空能力;偵察、工程、防化、后勤普遍裝備相應的輪式或輕型履帶裝甲車輛;
印度裝甲師的火炮(如FH-77B牽引炮、部分M777牽引炮、少量K-9自行火炮)牽引式比例較高,戰略戰術機動性較差,展開和撤收時間長。防空主要依賴老舊的ZSU-23-4和通古斯卡以及肩扛導彈,伴隨機動和體系化防空能力較弱。其他支援兵種的機械化程度也普遍低于中方;
中國新疆軍區合成師是“軍改”后高度信息化的產物,強調基于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各級指揮所、主戰平臺、偵察單元、火力單元之間通過數據鏈高度互聯互通,態勢感知能力強,指揮控制效率高;
印度陸軍的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不同平臺、不同兵種之間的數據互通能力有限,“網絡中心戰”能力較弱,體系融合程度明顯低于中方;
印度裝甲師的主戰坦克數量優勢:一個標準的印度坦克師通常下轄2-3個裝甲旅,每個裝甲旅下轄2-3個裝甲團(營)。每個裝甲團編制約45-60輛主戰坦克。因此,一個完整的印度裝甲師擁有約250-350輛主戰坦克(主要是T-72M1和T-90S)。
我軍的新疆軍區一個合成師下轄的坦克單位主要是若干個合成坦克營,以及可能的獨立坦克單位。每個合成營編制約30-40輛坦克)。即使考慮到師屬其他單位,一個新疆合成師的主戰坦克總數通常在100-200輛之間,遠低于印度坦克師的數量。這是印度裝甲師作為“坦克密集型”突擊力量的核心資本;
所謂的 “全機械化”不僅指坦克數量,更指*部隊整體擺脫徒步和騾馬化,實現以裝甲戰斗車輛和機動載具為核心的機動和作戰方式:核心是機械化師步兵是否全員裝甲化?支援兵種(炮兵、防空、偵察、后勤等)是否擁有足夠的裝甲/高機動平臺伴隨主戰部隊?指揮控制和后勤保障是否適應機械化部隊的高速機動?
因此,我軍新疆軍區的合成師步兵全員或接近全員裝備步戰車/裝甲輸送車;炮兵高度卡車化/自行化,防空有履帶/輪式伴隨系統,其他支援兵種普遍機械化;指揮系統高度信息化,適應快速機動和聯合作戰;
印度裝甲師步兵有相當部分依賴卡車機動,BMP-2數量不足;炮兵牽引式比例高,防空系統老舊且伴隨能力弱,部分支援兵種機械化程度不足;信息化和體系融合程度較低,影響整體作戰效能;
因此,雖然印度裝甲師坦克更多,但新疆合成師在“步兵裝甲化普及率”、“支援力量機械化/機動化程度”以及“信息化支撐下的體系作戰能力”方面,體現了更高的整體機械化水平和現代化程度;
此外,IISS的Military Balance、SIPRI報告片段)和防務媒體(如《簡氏防務周刊》、《防務新聞》、The Diplomat, Eurasian Times等)在分析中印陸軍力量,特別是邊境地區部署時,會指出以下關鍵點:
這些分析間接支持“中國合成部隊(包括新疆合成師)在整體現代化和體系化方面領先于印度同類部隊(包括裝甲師)”的觀點,其中就包含了對其更高機械化程度(廣義)的評價。但這是一種基于公開裝備信息、編制推斷和軍事常識的研判,而非官方的“確認”;
印度裝甲師在坦克數量上占優,它們是傳統的重型突擊力量;新疆軍區合成師在步兵裝甲化普及率、支援力量機械化/機動化、信息化和體系融合方面優勢明顯;
但是,讓人們出乎意料的是,中國四個合成師無論在數量、質量、地形上都對印度陸軍在中印邊境西段(新疆方向)形成優勢:印度陸軍部署的裝甲力量以獨立裝甲旅和配屬步兵師的裝甲團為主;
印度陸軍在拉達克地區(第14軍防區)部署:
第3步兵師:下轄1個獨立裝甲旅(第254裝甲旅)
第8山地師:配屬1個裝甲團(T-72M1為主)
軍直屬部隊:炮兵旅、防空旅等支援單位
北阿坎德邦-喜馬偕爾邦方向(第6軍防區)部署
第59步兵師:配屬1個裝甲團(T-72M1)
預備隊:第14獨立裝甲旅(駐旁遮普,戰時可前調)
印度陸軍的幾個裝甲單位數量和型號比較龐雜,例如第254裝甲旅約120輛T-72M1(90輛)+ T-90S(30輛),部署列城周邊基地 ;
第8山地師裝甲團:約45輛。T-72M1(全系),斗拉特別奧里地(DBO)
第59師裝甲團:約45輛。T-72M1(全系),部署北阿坎德邦前沿
其他支援單位:20-30輛。輕型坦克/裝甲偵察車,部署次要通道
總計:230-240輛
可見,這幾個裝甲單位的裝備特點:
T-72M1 "阿杰亞":占比超70%,正進行"火神"升級(換裝熱成像儀、爆炸反應裝甲)。
T-90S "毗濕摩":僅精銳第254旅列裝,適應高原能力優于T-72。
無"阿瓊"坦克部署:因55噸重量難以適應山地道路,未投入邊境。
印度陸軍很清楚自己處于劣勢,所以制訂了多個增兵、購買更多坦克的計劃,并且展開了基礎工事的建設;
對于印度陸軍最糟糕的就是:它們全域網剛剛開始試點就受到各個軍種抵制,而且成本不斷增加,高原地帶全系統聯網更加受到裝備來源、高原基站、氣候等干擾;
我國新疆軍區合成師在更廣泛的“機械化”定義(全員裝甲機動、支援力量伴隨、信息賦能)下,程度更高、更全面、更現代化。在現代戰爭中,體系作戰效能比單純比較某類武器數量更重要。新疆合成師的設計更符合現代信息化聯合作戰要求。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