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癌癥誤診率約30%?醫生:這5種癌,或易被誤診,建議早知道
“明明一開始查說是胃炎,怎么半年就變成胃癌了?”
門診里,56歲的周先生拿著兩張相隔半年的檢查單,語氣里滿是不解和焦慮。
因為周先生一張檢查單是鋇餐透視,提示:胃炎。
而另一張檢查單是胃鏡報告,提示:黏膜內癌。
這種漏診很常見,因為鋇餐透視的誤診率很高,尤其是對于早期胃癌。
這樣的疑問,在臨床非常常見。
除了這些特殊案例之外。我們不能否認的是。
有數據顯示,我國癌癥整體誤診率約30%,(數據來源為《臨床誤診誤治》雜志)。
也就是說,每10個癌癥患者中,可能就有3個曾被“錯判”。
尤其是這5種癌,因為癥狀隱蔽或和常見病太像,特別容易被誤診,早了解才能早避坑。
一、淋巴瘤:被當成“感冒發燒”反復治
32歲的李女士連續3個月低燒、脖子上摸到小疙瘩,每次去診所都按“淋巴結炎”開消炎藥,可疙瘩消了又長。
直到后來半夜盜汗濕透睡衣,體重掉了10斤,才去大醫院做活檢,最終確診為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瘤的“狡猾”之處在于,它的早期癥狀和感冒太像——發燒、乏力、淋巴結腫大,而且吃退燒藥可能暫時緩解,很容易讓人放松警惕。
但和普通炎癥比,淋巴瘤的發燒多是低燒(38℃左右),且持續不退;淋巴結腫大摸起來質地偏硬,推不動,也不怎么疼。
如果出現“發燒超過2周、淋巴結腫大超過1厘米且不消退、體重莫名下降”這三個信號,別再當感冒治,趕緊做個淋巴結超聲或活檢。
二、胰腺癌:被誤認成“胃病”的“癌王”。
“胃疼了大半年,吃胃藥時好時壞,最后疼得直不起腰,才發現是胰腺癌。”
這是晚期胰腺癌患者常有的經歷。
胰腺藏在胃的后面,它出問題時,疼痛位置和胃病很像,都在中上腹,還可能伴有惡心、消化不良,難怪容易被誤診。
但胰腺癌的疼更“有特點”:比如躺著時疼得更厲害,坐起來彎腰能稍微緩解;而且很少像胃病那樣有“飯后疼”或“空腹疼”的規律,往往是持續加重的鈍痛。
如果本身有糖尿病,突然出現血糖失控,或者眼白、皮膚發黃(黃疸),別只查胃,做個腹部CT或超聲內鏡,看看胰腺有沒有異常。
三、膽管癌:黃疸被當成“肝炎”。
65歲的張大爺眼睛發黃、尿色變深,當地醫院查肝功能異常,按“肝炎”治了一個月,黃疸反而更重,最后做磁共振才發現是膽管癌。
膽管癌的早期癥狀幾乎只有黃疸,而黃疸也是肝炎、膽囊炎的常見表現,很容易混淆。
但膽管癌的黃疸有個特點:越來越重,皮膚從淺黃色變成深褐色,大便顏色變淺(像陶土色),這是因為腫瘤堵住了膽管,膽汁排不出去。
而肝炎引起的黃疸,經過治療會逐漸減輕。如果黃疸持續超過2周,尤其是伴有腹痛、體重下降,一定要做膽管超聲或MRCP(膽管成像),別耽誤了時間。
四、卵巢癌:腹脹被歸為“消化不良”。
“總覺得肚子脹,以為是吃多了,直到摸到硬塊才去檢查,已經是卵巢癌晚期。”
卵巢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早期幾乎沒癥狀,出現腹脹、腹圍增大時,常被當成“消化不良”“腹水”。
其實卵巢癌的腹脹有區別:不是吃撐的那種脹,而是全天都脹,即使空腹也覺得肚子里有“水”,按壓時可能摸到硬塊。
如果同時伴有月經紊亂、尿頻(腫瘤壓迫膀胱),尤其是絕經后的女性,別大意,做個盆腔超聲或腫瘤標志物CA125檢測,能幫你更早發現問題。
五、骨髓瘤:骨痛被誤作“腰間盤突出”
70歲的王大爺腰疼得直不起來,推拿、針灸都試過,癥狀反而加重,最后摔了一跤骨折,檢查才發現是多發性骨髓瘤。
這種癌會破壞骨頭,早期癥狀就是骨痛,尤其是腰、背、肋骨,和老年人常見的腰間盤突出、骨質疏松太像,很容易被誤診。
但骨髓瘤的骨痛有個特點:
晚上比白天疼,輕輕一碰就疼,還可能反復骨折(比如彎腰撿東西就骨折)。如果同時伴有貧血、蛋白尿(泡沫尿),別只查骨科,抽血查“蛋白電泳”“骨髓穿刺”,才能揪出這個“偽裝者”。
癌癥誤診,很多時候不是醫生不專業,而是這些癌太會“偽裝”。
但只要我們多留個心眼——癥狀持續不緩解(超過2周)、治療后反復發作、出現“不典型”表現(如黃疸加深、莫名體重下降),就別盯著一個診斷不放,換家醫院、做更全面的檢查,或許就能早一步發現真相。
記住,身體不會無緣無故“出錯”,那些反復出現的小異常,可能就是癌癥發出的信號。早一分警惕,就多一分勝算。
互動話題:你或身邊人有過“癥狀被誤診”的經歷嗎?最后是怎么發現問題的?評論區分享一下,給更多人提個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