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新的詞匯,也被創造出來了,比如說,這兩年有2個詞就特別的火,一個是內卷,另外一個就是躺平,這些詞匯在以前很少聽到,但是在如今的社會,它們甚至變成了很多人的一個口頭禪。那么到底什么是躺平呢?
所謂的躺平,這里簡單的解釋一下,就是人們選擇放棄激烈的競爭、降低欲望、以低消耗、低姿態的方式應對生活,直白一點講,就是不主動奮斗,減少消費,不追求傳統成功路徑的生活態度。而如今生活上,老百姓已經選擇“集體”躺平,那么資本家是真的慌了!但是他們真的會選擇讓步嗎?
為啥老百姓會“集體”躺平?
首先來自經濟的一個壓力,2025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1222萬,創歷史新高,但16-24歲青年失業率卻高達18.8%,結婚平均成本,更是攀升,一線城市的房子動輒就是幾百萬,讓年輕人自嘲“996加班攢首付,不如躺平少內耗”。
此外,一些企業也有規定,當超過了35歲,基本上很多的工作崗位就不要你了,比如說考公務員之類,這就形成“前半生卷學歷,后半生怕失業”的惡性循環。
這種躺平本質是弱者的武器——當努力無法改變命運,降低欲望成為保存尊嚴的最后防線。
資本家為啥會慌了?他們會選擇讓步嗎?
集體躺平會沖擊資本世界的運行根基,比如負債青年削減非必要支出,直接導致內需萎縮。勞動力市場也出現異變,企業面臨“招工難”與“留人難”的雙重困境。年輕人寧可送外賣也不進工廠,因為“靈活就業月入過萬還能享受社保兜底”。
當最具創造力的年輕群體退出競爭,企業研發與升級遭遇人才斷流。數據顯示,過度“內卷”反而使專利申請量增長率連續兩年下降。
資本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更不會選擇讓步?
面對躺平浪潮,資本與權力正聯手構建應對體系,比如說將躺平轉化為新消費賽道,像攀枝花“冬季穿短袖”、大理喜洲“3000元活成神仙”等營銷話術,就將逃離大城市包裝成消費升級產品。
此外靈活就業也開始制度化,政府將8400萬外賣騎手、主播納入社保體系,表面是保障權益,實則把零工經濟納入可控軌道。
政府推動“AI+職業技能”培訓,宣稱“焊工、叉車司機月薪超8000元”,實質是引導勞動力流向緊缺崗位。
老百姓在內卷和躺平當中,應該如何破局?
面對系統壓力,清醒的個體可以采取更智慧的應對策略。比如說去一些低物價城市生活,大幅度的降低生活的成本,用空間換取自己的生活質量。
同時接受“AI+職業技能”培訓(如智能制造操作員),或發展“帶貨教授”“青春養老團”等新興職業,將社會需求轉化為個人競爭力。
當然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避免過度負債,通過理性消費(如自己煮海鮮代替餐廳消費)積累安全資金。
當1222萬畢業生拒絕“孔乙己長衫”,這種集體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資本終會妥協嗎?歷史證明:讓步從來不是選擇而是必然。而普通人要做的,就是在躺與卷的夾縫中,用清醒的頭腦與靈活的策略,為自己爭取生存與尊嚴的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