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放榜季,廣東出現了2個“反骨”的高考學霸。
他們放棄了人人艷羨的清北,轉身直奔香港大學,而且瞄準的就是港大高薪醫科賽道,完美詮釋了什么叫「上名校和搞錢兩不誤」的新時代務實精神。
最有趣的是,社交媒體上有一個選清北還是選港大醫科的投票,近2萬人參與,74%的網友齊刷刷選的是港大。
正所謂清北是面子,港大才是里子,這筆賬被這屆中產學霸算得又準又狠!
(圖|社交媒體上關于清北VS 港大的投票)
學霸棄清北選港大,正在成為新潮流
今年棄清北選港大的兩位廣東高考學霸, 就讀專業都是香港的神科 。
來自公立名校深圳中學的林同學,高考700分,物理類排第12,據稱選擇的是港大內外全科醫學專業(MBBS)。
該專業 是香港神科之首 ,錄取分數要求居 全港 之最,每年都是香港狀元的歸屬地。
以2020年錄取的香港本地生為例,該專業學生的 DSE 成績中位數高達45分,排名前36的考生 中位數更 是 49.5 分 ,當中包括 3 名DSE七科5** 的 狀元 。
另一位來自廣州執信中學的屏蔽生楊同學選擇的是牙醫。
這也是香港的神科,每年只招收90名學生,今年對內地生重啟招生計劃,該專業在香港本地競爭就相當激烈,大概 4 人一起爭奪一個名額。
今年執信中學的楊同學不僅錄了牙醫,還獲得了香港大學拋來的130萬獎學金和38萬生活費,總額168萬的超級待遇。
而港大牙醫學院的非本地生學費已經漲價到21.8萬港幣一年,算上每年1萬到4萬港幣左右的住宿費和5萬生活費,相當于楊同學讀完本科全程不花一分一毫。
能讓港大如此慷慨解囊,這位楊同學背景非同一般。
從官方報道和同學的分享看,楊同學文藝體育樣樣精通, IMC 、 AMC 等各項學術競賽也屢獲殊榮,還在2022年入選為“北京大學全球精英人才 A 計劃”。
(圖|北京大學全球精英人才A計劃選拔流程)
除了今年這兩位學生, 2024 年來自深圳中學的張同學也走了同樣的路。
她高考排名前30,收到北京大學醫學院的提前錄取通知后,考慮到內地醫學院是8年制,而且轉為正式醫生難度高,她毅然選擇了港大的內外全科醫學專業。
時隔一個學期后,她在社媒上分享了自己的選擇和在讀境況,稱從未后悔當初的選擇,是港大讓她看到了人生的另外一個可能,也見證了自己不斷被磨礪、逐步走出舒適圈的過程。
內地學霸轉向港校的現象并非首次發生,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不少內地狀元放棄清華北大,轉身攻讀港校,以港大吸引力能力最強。
內地學生對港校的熱情經歷過一個從不熟悉到趨之若鶩的階段。
自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起,部分港校就陸陸續續開始招收內地學生,2003年港八大全部開放內地自主招生計劃,2005年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加入統招計劃,以高考成績擇優錄取,名額也由當初的每年一百來人增加到一兩千人左右。
AI生成
好景不長,在政治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報考港校的內地生呈現了下降趨勢。
如今經濟形勢嚴峻,兩地合作交流密切,香港國際化水平增強,再加上港府提出要打造國際教育樞紐的目標,港校熱度回升,對內地生的吸引力再次增加。
港大神科,未來百萬年薪的入場券
棄清北選港大的神科并非內地學霸的沖動決定,這背后有看得見的回報。
在香港,醫科是神科,也是高薪的代表。
根據香港教資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23學年港八大畢業生的平均年薪31.4萬港元(月薪2.6萬港元),其中港大畢業生以38.5萬港元的平均年薪居港八大之首。
具體到學科, 醫科、牙科和護理科平均年薪高達50.6萬港元(月薪約4.2萬元) ,比緊隨其后的教育專業(37.5萬港元)一年要多出13 . 1萬港元。
50.6萬港元還只是個平均數字,畢業后不同階段、不同職級、就職不同類型的醫院,薪酬還會再翻倍。
香港醫學類專業一般是六年制,完成 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學習 后,需要在指定受認可的醫院內至少 實習 一年。
實習也是有薪酬的,大概月薪是3萬到5萬港元左右,正式注冊成為駐院醫生后月薪可達5萬到7萬港元。
如果想成為專科醫生,則是6+1的培養模式,即在成為全科醫生的基礎上,再進行專科培訓,然后經歷公立醫院專科科室輪轉實習、培訓等多個階段,成為合格的專科醫生。
專科醫生實習生月薪在7萬到14萬之間,專科的駐院醫生月薪可達20萬,最高級的顧問醫生月入30萬港幣以上,年薪超百萬。
這只是香港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水平。
如果去私立醫院就職,或是技術精湛自己開診所,只要聲譽高、口碑好,又是需求量大的專科,比如牙科、整形外科等,年收入沒上限,有些醫生一兩個小時手術就有可能十萬起步。
所以香港的醫生通常被稱為“月球人”或是“星球人”。
球代表一百萬,月球人就是指月入100萬的人,星球人即一個周就能輕松收入100萬,這也是為何香港狀元幾乎都想讀醫科。
比起薪水,香港醫生的職業發展路徑清晰,注重臨床工作,科研要求較少,更重要的是醫生在香港受人尊敬,社會地位高,醫患矛盾相對較小。
為避免醫生太過勞累,公立醫院實行嚴格的分流制度,急診按病情登記優先救治,急診科醫生固定工作8小時,非緊急的病人排隊候診,私立醫院也是預約制,十分高效。
香港醫院各項福利待遇也很多,如每年25天帶薪年假、買房貸款福利,免費進修等等。
除此之外,即便是清北這樣最頂級的學府,其畢業生的薪酬待遇與香港相比,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中國薪酬網發布的《202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排行榜TOP200》顯示,2024屆清華、上海交大和北大的畢業生平均起薪位居全國前三甲,月收入分別是13306元、13167元和12902元,不到港八大畢業生的一半。
畢業五年后,清北學生平均月收入也才2.4萬元左右,跟香港人的月收入中位數相差不大(香港最新月收入中位數為2.25萬港元)。
如果是清北畢業的醫學生,收入會是多少呢?
廣東某知名自媒體博主采訪了自己的同學朱博士,他2011年高中直接保送進了北大醫學院,本博連讀8年,博士期間發表了10多篇醫學 SCI ,本科時還拿下經濟雙學位。
但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2019年博士畢業,在北京摸爬滾打四年后,為了生計,朱博士無奈轉行做了薪酬更高的股票分析師,放棄了懸壺濟世的醫生職業。
陷入相同困境的人不止他一個,他說自己如果還在北京三甲醫院工作,按照現在的資歷, 月薪也就2萬元左右。 想拿這個收入,留下來還異常艱巨, 與之競爭的全是清北的博士 。
此外,還有北大醫學院畢業的網友介紹,他在北京三甲醫院 每周工作大概六天,中間需要穿插著值班,外科手術。甚至有時工作到接近半夜,全都無午休。休息時要看文獻收集數據,帶學生寫文章,要不然無法晉升或是評教職工作。
很多知名醫院的年輕醫生(40歲以前的)一般月收入在2.5萬到3萬元之間。所以有網友調侃道,當清北醫學生還在為租房發愁時,港大醫學生已經在攢首付了。
而香港這邊還在瘋狂搶醫生,因為人口老齡化嚴重,再加上香港兩所醫學院培養的醫學生有限,醫荒始終困擾著香港。
現在中國香港平均1000人里面僅有2.1名醫生,遠不及新加坡和日本(2.7)、韓國(2.6)等發達地區的水平。
根據推算,香港醫生短缺問題至少要持續到2030年,到時候全港缺少的醫生將超過1000人,學霸們喜歡的牙醫也在其列。
為了解決醫荒,港府一方面正在計劃建設第三所醫學院,生產更多優質生源,另一方面又允許 持有 受 認可醫學資格的非香港永久性居民醫生 , 通過特別 通道 在香港執業 。
截止今年 4月底,共有30 1 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工作或交流 , 多數來自大灣區 。
所以相比清北醫學生,選擇港大不僅意味著高薪酬,還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環境。
港大能超越清北,勝在國際化
今年最新 QS 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后,香港大學搖身一變排世界第11,亞洲第2,相隔11年再度超越清華(#17)北大(#14)這兩個龍頭老大。
港大校長 張翔 認為,這一歷史性成就印證著港大正在成為全球頂級學府以及對精益求精的堅持,港大也會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全球人才留學、創新及研究的首選地點。
如果我們從 QS 的評分標準上細細看,清北和港大,三者不相伯仲,清北的有些指標還不敵港大。
QS 世界大學排名今年從研究與發展、就業與成果、全球參與度、學習體驗和可持續性這5大維度共10個細分指標來評估每所大學。
清北雇主聲譽和師生比例這2個指標勝于港大。
學術聲譽、教師論文飲用和國際研究網絡 這3個指標中,清北和港大勢均力敵,尤其是 在主要衡量專業表現的學術聲譽方面極為接近 ,清北同為99.9%,港大99.3%。
在 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清北各有2個學科躋身世界前三,分別是北大的語言學、古典與古代史,清華的藝術史和環境科學。
另外清華在材料科學排世界第6,化工、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和機械工程名列前10。
港大是進入全球學科排名前200名的數量最多(55個),也是排名上升的學科最多(47個)。
港大上榜的學科中有39個學科名列全球前50位,其中 15個學科躋身首20名 。
這15個學科包括牙醫(#2)、教育學(#3)、語言學(#9)、地理學(#10)、社會政策與行政管理(#11)、藝術史(#12)、建筑與建造環境(#13)、土木和結構工程學(#13)、法律學(#15)、現代語言學(#17)、社會學(#17)、英國語文及文學(#17)、市場學(#17)、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18)以及圖書館及資訊管理(#19)。
其中港大的牙科是 亞洲上榜28所院校 里面 排名最高的 專業, 位列全球第二名 ,北大排第39名,清華未進前50名;護理學港大全球第34名,北大排第38。
全球參與度方面是港大的天下,多個細分領域完勝清北。
港大的國際教職員工比例、國際學生多樣性和國際學生比例三個細分領域比例均在100%,而清北三項都很低,尤其是國際生多樣性和國際生比例只有20%到30%。
港大校內國際教職員工占比71.4%,獲選為「全球前1%最具影響力科學家」有196位,在「最廣獲引用研究人員」中港大在全球名列第10位,亞洲第2位,香港的榜首。
港大學生可以到全球421所知名院校進行交流學習,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國際化大學排名,港大連續多年榮獲 “全球國際化大學”之一的殊榮。
從父母們較為關注的就業成果指標來看, 清華在2022年QS發布的《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中位居全球第六,亞洲第一,2022屆清華畢業生就業率62.7%,國內就業是主流,集中在北上廣和浙江,選擇深造的人占比35.4%,國內升學為主,境外僅7.1%。
北大2022屆學生國內升學比例18.32%,出境升學8.42%,就業占比70.64%,同樣在國內北上廣工作為主。
(圖源|清華大學2022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盡管清北就業成果的表現已經很出色,但與港大相比,兩者還是稍微遜色一點。
港大在就業成果中表現幾乎滿分,為99.8%。
這是因為港大為學生提供遍及香港、內地和海外地區的實習機會,幫助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
港大2023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8%,連續第18年實現全員就業,其中非本地生的就業地多元,73.7%在香港工作,順帶還能拿個香港身份。
剩余的人遍布內地(4.5%)、英國(3%)等世界各地。
這意味著即便畢業后在香港找不到工作,還能回內地享受大灣區政府福利和地域優勢,更能憑借真才實學和英語能力出國卷。英國、新西蘭等國都接受香港醫學生畢業后執業。
在香港,似乎有更多擁有國際視野的出路。
中產父母的大棋
能被清北和港大神科同時選中的孩子,心里都有自己的一盤 大 棋要下。
特別是還有高認知的父母做軍師,他們的每個選擇都是精密布局,就像下棋高手走一步看十步。
這些孩子不選清北,不是在否定清北的學術高度,他們看重港大也遠不止“年薪百萬誘惑”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發展機會多、選擇余地大,視野更開闊。
港校文憑就像是一張全球通行證,想去闖世界,拿著它在英美 等 發達國家暢通無阻;想回內地,大灣區政策紅利照樣吃香 。
清北依然是金字招牌,但現在走在時代前沿的年輕一代以及他們背后的父母 , 更 務實,也更 現實 。
孩子有實力考上清北,家長又有眼光和底氣 幫助孩子選擇港大, 既要面子,又 能追逐 里子 ,這才是真本事。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