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播客不再只是耳機里的私密聲音,它開始帶著畫面闖入億萬用戶的屏幕。而全球播客市也正以27%的年復合增長率奔向2026年307.2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正因為窺見這一趨勢,中國最大年輕人文化社區B站擲下一枚重磅炸彈,其發布了對視頻播客的扶持政策《視頻播客出圈計劃》,用于幫助音頻、文字創作者轉型視頻創作,并助力賬號成長。
圖源來自pixabay圖庫
而在大洋彼岸的YouTube,早在今年2月就宣布其平臺上的播客內容月活用戶已然超過10億,這不僅遠超音頻巨頭Spotify市場份額,也迫使Spotify推出視頻分賬計劃挽留創作者。
當深度內容消費成為用戶逃離碎片化的精神剛需,視頻播客正重回內容產業的權力中心。
視頻播客呈現突圍價值,B站迎接破局時刻
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游戲業務增長乏力,廣告收入遭遇天花板,B站已經站在了商業化轉型的十字路口。
盡管坐擁龐大Z世代用戶,平臺始終難以擺脫“用愛發電”的社區氛圍與商業化效率之間的矛盾。
當短視頻平臺以雷霆之勢收割用戶時長,B站急需找到一條既能保持深度內容調性又能打開變現通路的中間道路。
視頻播客的悄然崛起讓平臺看到了破局曙光。《合作規劃》數據顯示,今年季度,B站視頻播客受眾超過4000萬,用戶觀看時長從69億分鐘增長至259億分鐘,漲幅超270%。
這些數據誕生于“運營、產品完全沒介入”的自然生長狀態,也揭示了用戶對深度內容的旺盛需求。
更讓B站心動的是頭部創作者展現的變現能力。法律領域UP主“王一快”(秘塔科技COO王益為)和“中二的大暄哥”通過用戶充電(內容付費)和知識課程,實現了可觀的年收入,遠超音頻播客平臺同等內容的收益。
這種基于深度信任關系的變現模式,恰是B站社區基因的最佳商業化表達。
據悉,B站此次視頻播客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三部分:流量的冷啟動扶持、各大一線城市的免費錄制場地以及視頻播客專屬的AI創作工具。
這其中,“代號H”AI工具的推出直擊創作痛點。其主要用于幫助播客創作者節省視頻素材查找和剪輯工作,創作者輸入內容,該工具即可自動生成畫面。而且,還支持文案、音頻兩種格式的輸入,能將千字內容視頻制作時間壓縮至6分鐘內,未來有望縮短至3分鐘。
可見,技術賦能正在拆除專業視頻制作的門檻,讓知識精英與音頻創作者得以輕裝上陣。
過去的B站長期陷于“用愛發電”的社區基因與商業化效率的矛盾中。游戲業務雖憑借爆款短暫撬動盈利,但過度依賴單款產品暴露了盈利結構的脆弱性。
在此背景下,視頻播客的野蠻生長成為關鍵變量。為搶占這一賽道,B站祭出組合拳,并借助AI徹底拆除專業視頻制作的技術壁壘,讓知識精英輕裝上陣。這場豪賭,既是B站打破商業化魔咒的背水一戰,更為深度內容重返舞臺拉開序幕。
從"小眾自留地"到"大眾內容基建",視頻播客之戰打響
當B站以“10億流量+AI工具”重押視頻播客時,全球戰局早已硝煙彌漫。
YouTube憑借10億月活播客用戶登頂全球最大播客平臺,迫使音頻巨頭Spotify緊急跟進;而國內市場仍處“水下博弈”階段,抖音、小紅書暗中試探,喜馬拉雅、微信視頻號悄然布局。
對比來看,中美市場存在不小的差異。目前,美國市場已經形成"頭部播客=視頻播客"的成熟生態,無論是Lex Fridman訪談貝索斯,還是Joe Rogan對話馬斯克,YouTube都是這些內容的核心傳播陣地。
而《The Joe Rogan Experience》的成功證明,視頻元素能夠將播客提升為沉浸式思想場域——觀眾不僅能聽到對話,還能看到羅根與馬斯克交流時的微表情和肢體語言,這些視覺信息使抽象觀點變得具象化、戲劇化。
相比之下,中國頭部播客絕大多數仍停留在純音頻形態。這種差異背后的雙重阻礙是,音頻播客本身商業化困難,而視頻制作又需要更高成本投入。當音頻變現都舉步維艱時,創作者自然缺乏向視頻升級的動力。
因此,視頻博客憑借個人IP的視覺化塑造,以及廣告形式的多元化,有望打破傳統音頻播客面臨的"叫好不叫座"窘境。
在此背景下,B站成為首個高調參戰的平臺,絕非偶然。其獨特基因正構成差異化優勢。
一是對中長內容的包容性。目前,B站是唯一被驗證用戶能夠消費多元化中長內容的視頻平臺,獨有的"黑聽"文化(指用戶不看畫面只聽聲音的行為)使用戶能自由選擇收看和消費形式。
二是彈幕文化與二創生態。B站彈幕的構建使得實時思想得以共振,而用戶自發對播客進行剪輯和二創,形成了從長內容沉淀核心觀點,再通過碎片化傳播反哺長內容消費的"代謝系統"。
這種生態也是抖音、小紅書等平臺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B站的“視頻播客計劃”并非孤立行動,而是與中文播客的整體演進趨勢深度契合。《CPA播客營銷白皮書2025》數據顯示,2025年中文播客聽眾將突破1.5億,2024年中國以43.6%的增長位居全球榜首。
JustPod數據顯示,愿意為播客付費的用戶占比達74%,曾因播客產生消費行為的用戶占71.6%。這些數據表明,播客正從"小眾自留地"向"大眾內容基建"轉型,而B站選擇此時All in視頻播客,既是對市場趨勢的響應,也意在搶占行業升級的紅利。
深度內容復興,“播客視頻化”完成自我超越
在算法推薦、3秒爆點統治的內容生態中,視頻播客的本質仍是“慢媒介”。它不追逐即時快感,而是要求觀眾投入連續時間;不提供信息快餐,而是烹制思想盛宴。
這與追求即時轉化的短視頻廣告形成鮮明對比,也帶來獨特的商業價值評估維度。因此,視頻播客的崛起,本質上是一場關于深度內容價值的重新發現。
深入來看,精細加工可能性理論(ELM)揭示了視頻播客的雙重說服路徑:當用戶深度思考時,他們通過“中心路徑”理性接受內容;當注意力分散時,則依賴主播人設等“邊緣路徑”建立信任。這種“雙軌疊加”的信任構建能力,恰是B站與播客共有的生態位優勢。
而且,對抗碎片化的"慢哲學",也隨之成為其核心競爭力。Just Pod調研顯示,中文播客用戶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比91.2%,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用戶占比73.4%,構成了高凈值人群的精準流量池。
再如某護膚品牌在《商業就是這樣》投放定制內容后,天貓旗艦店搜索量激增180%,印證了播客"內容種草-心智占領-長效轉化"的獨特商業邏輯。這種"慢轉化"模式在消費升級時代,可能比短視頻的"即看即買"更具品效合一優勢。
再者,信任經濟的背后,中文播客正在經歷從"流量生意"到"信任經濟"的價值躍遷。調查顯示,數據顯示,用戶對播客廣告的容忍度較高,僅0.6%的聽眾會因廣告退出。這意味著播客商業化的核心不是硬性推銷,而是基于信任的情感連接。
而視頻元素的加入,使這種信任構建更加立體。當主播從聲音背后走到鏡頭前,聽眾對其人格特質的認知會更加完整,這種"肉身缺席、情感在場"的新式社交,創造了傳統媒介難以企及的情感黏性。
最后是思想市場的視覺化表達。視頻播客絕非簡單地將錄音過程搬上屏幕,而是圍繞個人IP構建沉浸式思想場域。YouTube上《The Joe Rogan Experience》的成功表明,主持人的人格魅力、鏡頭表現力與深度對話能力才是核心資產。
此時,B站的10億流量,點燃的不僅是創作者熱情,更是深度內容對抗碎片化時代的反攻號角。
如今,全球范圍內,音頻、視頻與直播的邊界正在模糊,其終極形態可能既非純音頻也非傳統視頻。B站此時押注視頻播客,既是對內容消費趨勢的前瞻判斷,也是突破商業化困局的戰略嘗試。
作者:桑榆
來源:港股研究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