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海南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雛鷹越海·杏林共濟”中外實踐團走進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海南疍家博物館,通過實地調研探尋海耕文明密碼,感受科技賦能下傳統文化傳承的活力。
在這座以“疍家帽”為設計靈感的博物館內,30米長的巨型三折幕生動再現疍民“劈波斬浪”的航海場景,觸控互動裝置細致展示疍家美食制作工藝,3D環繞技術讓參觀者沉浸式體驗南海風情。“數字化手段讓古老文化鮮活起來。”巴基斯坦留學生何其幸感慨道。
實踐團系統考察了疍家文化發展脈絡:“源流篇”展區呈現從史前落筆洞人到明清“更路南海”的演變;“咸水歌謠”展廳通過非遺傳承人原聲錄音、手抄歌本及多媒體互動,展現獨特音樂傳統;“技藝傳承”展區以造船工具、漁具實物和采珠場景復原,詮釋“以舟為家”的生活智慧。一艘7米長的復原疍家漁船尤為搶眼,其精巧布局中,廚房、臥室與漁網、神龕相映成趣,船舷上記錄孩童身高的刻痕等細節,讓中外學生深切感受到疍民生活的獨特魅力。
專題分享會上,許舒怡老師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當代疍民研究的三個主題與四個方向》為題,梳理了近四十年疍民研究的突破:研究區域從閩粵擴展至云南、澳門等地,研究對象細化為“海疍”“河疍”等亞類型,研究視角深入女性角色、農業生計等領域,涵蓋歷史學、體質人類學、海洋社會學及跨學科研究等方向。
“疍家人與海共生的智慧,為醫學人文教育提供了鮮活素材。”帶隊教師田豐表示,實踐團將持續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醫學的融合路徑,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醫學人才注入文化底蘊。此次活動讓中外師生既領略了海洋文化魅力,也為文化傳承與健康促進的創新結合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日報社海南記者站 陳博文)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