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旅游找旅行社,大家心里總有些樸素的期待:別太趕時間,能按自己的想法走走,遇到問題有人幫著操心。在北京,途開心文化旅游常被人提起,不是因為有多么響亮的名頭,而是它做的一些事,剛好對上了這些期待。
把 “合適” 放在第一位
途開心讓人覺得順手的地方,是它不把旅行當成固定的 “模板”。不管是想在胡同里多待一會兒,還是想把某個博物館看仔細點,它都愿意先花時間弄明白。這種愿意聽、愿意琢磨的勁兒,成了很多人愿意選它的原因。
有位游客說,自己本來只想去頤和園隨便看看,和工作人員聊過幾次后,才發現其實對園林里的設計更感興趣。最后走的行程,沒安排別的地方,就一整天耗在頤和園里。從仁壽殿到長廊,工作人員拿著張畫了幾筆的紙,指著遠處說:“你看那座橋,是不是把山和水連起來了?古人管這叫借景。” 慢慢悠悠的,倒把那些以前看不懂的設計給弄明白了。
服務里的 “靈活勁兒”
它的服務沒有那么多講究,反而帶著點 “隨機應變” 的方便。比如走胡同的時候,不會拿著本子念這是哪年的房子,看到路邊有賣糖葫蘆的,會問一句 “要不要嘗嘗?這家的山楂挺甜”;瞧見有老人在門口聊天,會輕聲說 “咱們慢點兒過,別吵著人家”。
有帶孩子的家庭提到,在南鑼鼓巷的時候,孩子突然對著門墩上的石獅子發呆,工作人員就蹲下來,陪著孩子數獅子頭上的小疙瘩,還說這些疙瘩的數量不一樣,代表的意思也不同。就因為這個,原本的路線多走了二十分鐘,可孩子回來后,總念叨著那段 “數疙瘩” 的事兒。這種能跟著游客的興趣調整的做法,讓人覺得挺舒服。
私人定制:跟著需求走
它的定制不是簡單換幾個地方,而是把游客的想法拆成具體的安排。有位喜歡拍照的人,想拍中軸線的不同時間的樣子。工作人員提前看了好幾天的天氣,把景山萬春亭的拍攝時間定在晴天的傍晚,還提醒說 “山頂風大,得多穿點”。為了避開人多的時候,凌晨五點就帶著去了角樓,連三腳架放哪兒合適,都提前看好了。
給老人做的定制行程,細節上想得挺細。去天壇的時候,特意從東門進,就為了少走些臺階;在祈年殿附近找了個有樹陰的石凳,留了十五分鐘讓老人歇歇腳,兜里還帶著老人平時愛吃的那種薄荷糖。老人回來后說:“沒走多少路,該看的也都看了,一點兒不覺得累?!?/p>
其實,大家愿意說它好,不過是因為它把游客放在了前面。不硬推什么,也不糊弄什么,在該用心的地方多做一點。這種實實在在的做法,自然會被人記在心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