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生命“救”在身邊
——我市完善救護體系提升公眾急救能力
“當一個人突然倒下,黃金4分鐘倒計時就開始了。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就是搶時間的大幫手。”近日,在平順縣體育公園黨群服務中心的急救知識培訓現場,市紅十字會志愿者講師馮路衛的開場白,如重錘敲響生命警鐘,點燃在場居民的學習熱情。
培訓中,馮路衛手持AED模型,用通俗的語言拆解急救奧秘:“這倆電極片,就好比AED的‘小眼睛’,往患者胸口一貼,它就能‘看’出心臟跳得亂不亂;按下分析按鈕,AED會自己‘思考’,判斷要不要放電救人。”
馮路衛比喻:“心臟驟停,如同樂隊亂了節奏。這時AED釋放的電流,就像按下‘重啟鍵’,能幫心臟找回節拍。”他邊說邊分解動作,現場示范心肺復蘇。居民們在指導下,依次進行模擬操作。張愛萍緊張地嘗試過后說:“自己上手才知道,每一步都得記清楚,生命攸關時刻,一步也馬虎不得。”
這一幕,正是市紅十字會踐行“聽民聲、順民意、解難題、辦實事”的真實寫照。隨著心臟疾病發病率上升,公眾對AED的學習需求日益增強,市紅十字會直擊群眾“不了解AED、不會用AED”等急救痛點,多措并舉構建生命守護網。
在破解“定位難題”上,市紅十字會充分發揮數字化優勢,通過“互聯網+急救”模式構建生命救援網絡。目前,561臺AED已完成智能化部署,覆蓋長治驛站、市體育館、高鐵長治東站等城市核心樞紐及人流密集場所,并全部接入“AED急救地圖”小程序(另有207臺設備處于待配置或應急保障狀態)。市民只需打開微信搜索“AED設備導航”,即可通過小程序的智能定位功能,快速獲取最近AED的具體位置與導航路線,真正實現“救命神器”的即時可達。長治驛站一位工作人員說:“作為城市中人員流動的重要節點,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和過往旅客在此停留、中轉,在這里配置AED,能極大地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獲救概率,為生命爭取寶貴時間。”
為攻克“使用壁壘”,市紅十字會“走出去”開展培訓,“強陣地”引客上門,雙管齊下,擴大急救知識普及范圍。市紅十字會組織志愿者團隊深入社區、農村、企業、學校等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統計數據顯示,近5年來,有3萬人取得相關證書,17.8萬人掌握急救技能。針對新增的AED配置點,對所在單位50%以上人員進行培訓,確保AED“配得好、用得上”,關鍵時刻能救人。
從被動聽課到主動邀請,越來越多單位意識到應急救護能力的重要性。長治職業技術學院、潞安化工集團、晉能控股集團、山西三建集團等單位批量“預約”,市紅十字會按需授課、因需施教,培訓內容精準對接各領域不同需求,切實幫助各類人群提升自身生產生活領域的應急救護能力。
在市八一廣場背后,市紅十字生命安全教育體驗館升級改造后投入運營,館內設置應急救護、居家安全、交通安全、地震、消防等多個體驗區,還引進心肺復蘇安全教育一體機,其“場景式+情景式+體驗式”生命安全教育模式深受群眾喜愛,每周六定期在此開展“牽手周末”生命安全教育研學活動。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活動88次,惠及3400余人次,有效提升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切實發揮助力健康長治建設示范引領作用。
師資建設是保障培訓質量的根基。市紅十字會實施“雙輪驅動”戰略,一方面選拔培育專職人員,鍛造專業“主力軍”,另一方面吸納防震減災、心理咨詢、消防等多領域專家,組建志愿者講師團,充實“后備軍”,形成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優質師資矩陣。
從街頭巷尾的培訓課堂,到科技賦能的教育場館,從專業嚴謹的志愿講師,到便捷高效的智慧網絡,市紅十字會這支生命守護者隊伍,深耕急救領域,只為讓更多人掌握“救命技能”,為群眾生命健康撐起堅固“保護傘”。
來源丨長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