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暖童心·鄉伴童行”公益項目走過的十年里,志愿者與孩子們的故事,像散落在黑土地上的種子,悄悄發了芽、開了花。記者采訪到了許多得到關愛的孩子,當我們蹲下身,聽孩子們細數那些溫暖瞬間時,才發現每一份陪伴都在他們的心里刻下了光。
文字會發光 是志愿者哥哥姐姐教會的“魔法”
雙鴨山市集賢縣興安中心校的孟祥寶捧著語文課本,指尖劃過密密麻麻的批注,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以前覺得課文里的故事都是‘睡’著的,是志愿者哥哥姐姐用‘故事接龍’叫醒了它們。”孟祥寶說,他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玩角色配音的場景:志愿者姐姐捏著嗓子模仿故事里的外婆,他鼓起勇氣扮演故事里的角色,全班笑得前仰后合。“現在讀課文,我腦子里會自動放動畫片!”孟祥寶驕傲地說,通過學習,他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因為那些故事早就成了我的老朋友。”
佳木斯市撫遠市的高懿軒把志愿者姜紫涵的聲音錄在舊手機里,“姐姐讀故事時,星星好像真的從書里掉出來了。”這個曾躲在課桌后不敢說話的男孩,如今會主動給村里的老人讀報,“我想讓他們也聽聽,文字是會發光的。”
棋盤紙上 成長可以這樣熱鬧
雙鴨山市友誼縣康樂社區的石毓碩攥著象棋子,棋盤上的“兵卒”擺得整整齊齊。“志愿者哥哥說,每顆棋子都有自己的使命,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去年冬天,他用哥哥教的“馬走日”戰術,贏了鎮上的老者,“我知道,這是哥哥給我的勇氣。”
隔壁畫桌前,歐陽夢露展開一幅畫,“志愿者哥哥說我的畫里有星空,其實他不知道,他笑的時候,眼睛里就有星星。”歐陽夢露輕輕摸了摸畫里志愿者的衣角說,“等我長大了,也要把星星帶給別的小朋友。”
沙子鋪成海浪 是送給志愿者姐姐的禮物
雙鴨山市友誼縣的馬英杰從抽屜里捧出一個玻璃罐,里面裝著五彩的細沙。“這是去年和志愿者姐姐一起做的沙畫,我把沙子鋪成海浪的樣子,說要送給她當禮物。”馬英杰歪著頭笑,“姐姐當時哭了,說這是她收到過最好的海浪。”
劉尚賢的書桌上,擺著一個3D打印的“福”字,筆畫里嵌著小小的雪花。“志愿者哥哥教我們用畫筆把‘福’字寫成春天的模樣,他說冬天再冷,心里有暖就不怕。”楊明昊抱著拼裝好的機器人模型,語氣里滿是驕傲:“以前覺得機器人是電視里的,現在知道,只要肯動手,夢想離我們很近。”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開心可以像放氣球一樣丟掉
大慶市大同區八井子鄉民強社區的張瑾萱攥著一個粉色氣球,突然學著志愿者的樣子,猛地松開手:“包凱哥哥說,不開心的時候,可以像這樣‘呼’地放走!”氣球晃晃悠悠飄向天空,張瑾萱咯咯地笑,像是把她所有煩惱都裝進了那個氣球里。
鞠東陽的日記本里,夾著一張志愿者的照片。“哥哥說他小時候也怕黑,晚上要開著小夜燈睡覺。”鞠東陽認真地寫下:“原來大人也會有小秘密,原來我的害怕,他們都懂。”日記本的最后一頁,畫著兩個牽手的小孩,旁邊寫著:“謝謝傾聽,讓我心里的星星亮了。”
十年時光,這些溫暖的片段或許微小,卻在孩子們的生命里扎了根。“志愿者哥哥姐姐走了,但他們教我的‘魔法’還在——文字會發光,煩惱會飛走,夢想會發芽……”而這,正是“鄉伴童行”最動人的意義:用十年陪伴,讓每個孩子相信,總有人帶著光,為他們而來。
十年來,這些身影穿梭在希望小學、童心港灣、鄉村鄰居家的“課堂”。他們或許只是教孩子解一道題、唱一首歌、拍一張照,卻在時光里悄悄改變著生命的軌跡。正如一位志愿者在日記里寫的:“我們或許不能陪孩子走完全程,但可以在他們的星空里,留下一顆會發光的星。”這顆星,正在2025年的夏日里,繼續閃耀。
- 龍頭新聞·生活報記者:李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