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福州市民屈先生
通過智慧海都平臺反映稱
今年六月底
他為了給自家的兩個小孩健脾開胃
到鼓樓區一家
名為“銘翊中醫診所”的診所調理
具體方法為
用中藥調配成藥膏分別貼在身體不同部位
療程共七天
沒想到第三天開始
孩子的皮膚出現紅腫瘙癢
后續更是起了水皰并潰爛
前往醫院就診
兩個孩子經初步診斷皆為燒傷
對此,該診所主治醫師表示
皮膚不良反應是由于過敏導致
曾詢問家長是否要繼續貼
事發后也提出過賠償方案但遭到拒絕
目前
屈先生準備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銘翊中醫診所
家長
醫師操作不當
藥膏貼太久致燒傷
屈先生告訴記者,自己育有一男一女,兒子今年13歲,女兒今年10歲。為了給小孩健脾開胃,6月18日,他帶著孩子前往銘翊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提出用中藥調配成藥膏分別貼在頸部、背部、腰部、腹部、雙膝、雙腳踝,療程共七天,每天貼三個部位,貼藥時間視部位不同從2小時到6小時不等。“女兒6月18日開始貼,兒子6月19日開始貼。”
貼在孩子身上的膏藥有注明時間
“療程第三天時,我發現兩個孩子貼藥膏的地方出現紅腫。”屈先生表示,“醫師告訴我這是正常現象,給了我一瓶爐甘石洗劑(注:多用于治療或輔助治療皮炎相關疾病),讓我給小孩子擦一擦。”
屈先生表示,療程第四天,孩子皮膚出現水皰,第五天水皰潰爛。“第六天醫師還是繼續給孩子貼,貼完之后孩子直喊疼,6月23日我帶女兒去醫院就診,6月27日帶兒子就診。”
孩子們的皮膚出現水皰
6月23日醫院門診病歷體格檢查一欄注明:“燙傷創面位于頸后及背部,面積約1%,創面稍紅腫,基地紅潤或紅白相間,創面干燥,痛覺存在。”初步診斷結果為燒傷。
6月27日,兒子初步診斷結果為軀干燒傷。
孩子們的皮膚出現多處創面
屈先生女兒的初步診斷結果為燒傷
屈先生兒子的初步診斷結果為軀干燒傷
“我認為醫師操作不當,貼藥膏的時間太長了。我希望診所能妥善處理這件事。”屈先生表示。
診所
系過敏反應非燒傷
曾提出賠償方案但遭拒
7月14日上午,記者來到銘翊中醫診所,主治醫師鄭醫師告訴記者,他承認屈先生的兩位孩子是貼了藥膏后皮膚產生不良反應的,但并非燒傷,而是過敏。“如果是燒傷,一貼就受傷了,貼了幾天后才產生反應,就說明是過敏。過敏后皮膚紅腫、瘙癢,小孩子就會忍不住去撓,撓完后產生水皰。”
鄭醫師告訴記者,該款藥膏的成分為白芥子、細辛、高良姜、芒硝,都是正常的中藥。“診療第三天時,我就告訴家長小孩子出現過敏,他說繼續貼沒事。”
診所開出的藥膏處方
鄭醫師表示,事發后他給出賠償方案,提出報銷治療皮膚的醫藥費、路費,并退還診所診療的費用,再額外補償500元,但是屈先生并未接受。“我愿意按照醫療鑒定的結果來賠償。”
那么,診所是否該擔責呢?
記者咨詢了福建律師海都公益團福建共與和律師事務所陳建明律師。陳律師指出,如果是屬于醫療事故,診所應當予以賠償。如果診所在診療過程中沒有過錯,屬于醫療過程無法避免或克服的并發癥則診所無需承擔過錯責任。如果家長認為診所不予以協商處理的,可依法向衛健委反映或申請醫患糾紛調解處理,也可以通過訴訟方式,對是否屬于診療過錯申請鑒定,以鑒定結果來分擔責任。
屈先生告訴記者,接下來他準備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專家
過敏人群盡量縮短貼敷時間
那么,貼敷膏藥時需注意什么呢?記者咨詢了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易東木。易東木主任指出,夏季來臨,不少人選擇貼敷“三伏貼”“體質貼”等中醫穴位貼敷療法,來調理身體,這種方式確實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個體差異,不同人群對藥膏的耐受力也不同,可能引發過敏甚至燙傷,因此貼敷前務必做好體質辨識。
“像細辛、高良姜這類藥材,本身性質偏溫熱,如果貼敷時間過長,較易引發過敏反應。”易東木主任特別提醒,“若出現燙傷,按常規燒傷處理,可涂抹燒傷膏或具有消炎作用的藥物。”
對于過敏體質人群,易東木主任建議盡量縮短貼敷時間。若出現明顯紅腫、水皰,或伴隨皮膚灼熱疼痛,則可能是燙傷,需立即停止貼敷并及時就醫。
易東木主任強調,貼敷藥膏需結合自身情況謹慎操作,出現不適及時處理,才能既達到調理效果,又保證皮膚健康。
(來源:海峽都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