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美鄉村”政策框架與核心內涵
“和美鄉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后,逐步形成了一套涵蓋規劃、產業、生態、治理等多維度的政策體系。其核心內涵包括:
“和”與“美”的雙重目標:
“和”強調鄉村文化內核與精神風貌,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共生;“美”則聚焦基礎設施現代化與鄉土風貌保護,打造功能完備且保留鄉韻的宜居環境。
政策支持體系:
頂層設計: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和美鄉村建設項目管理導則》,明確村莊規劃、資金使用、項目監管等要求,并設立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支持農村產業融合與和美鄉村建設。
地方實踐:各省市結合區域特色制定細則,如鄭州市通過“示范村引領、梯次推進”模式,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并強化產業支撐;黃山市提出“六業千億”行動,打造徽文化特色的鄉村樣板。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通過農用地整理、生態修復、建設用地優化等措施,解決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低效等問題,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典型案例包括浙江寧波的村莊整體搬遷和江西瑞昌的生態產業融合。
二、當前和美鄉村建設進展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提升:
全國95%以上村莊完成環境整治,農村公路、供水、電網等基礎設施覆蓋率顯著提高。例如,蘭州市通過“村村萬樹”行動改善人居環境,儀征市啟動片區建設工程覆蓋17個村,推進道路、河塘等設施升級。
產業融合發展:
多地依托特色農業與文旅資源延伸產業鏈,如蘭州永登縣打造“滿城漁歌”示范帶,發展漁旅融合經濟;黃山市推動“茶花草魚”特色產業,培育“田園徽州”等區域品牌。
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支持農村產業融合項目,重點扶持種養循環、農文旅融合等模式,要求聯農帶農機制健全。
生態與文化協同:
榆中縣、永登縣等地通過“點線面”生態修復與非遺文化挖掘,構建“四季可游”的文旅格局;紅古區通過修訂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降低彩禮標準至6萬元以下。
數字化與治理創新:
蘭州市推行“大數據+網格化”治理機制,劃分村級網格3823個;黃山市探索“智慧+文旅”平臺,拓展數字化服務場景。
三、基于農業發展現狀的“十五五”規劃建議
當前我國農業面臨規模化程度不足、產業鏈附加值低、生態壓力增大等挑戰。結合和美鄉村建設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強化全域規劃與土地政策協同:
推廣“多規合一”村莊規劃,將農業生產、生態保護與村莊建設統籌布局。深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與點狀供地政策,優先支持產業集聚區用地需求。
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升級:
以中央預算內投資為杠桿,支持冷鏈物流、數字農業等短板領域,培育“一縣一業”特色產業集群。鼓勵發展農業新業態(如預制菜、康養旅游),建設跨區域產業示范帶。
構建綠色低碳鄉村生態體系:
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強化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試點“第三方+村集體”管護機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動秸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深化數字賦能與人才引育:
建設鄉村數字服務平臺,推動電商服務覆蓋行政村,培育“鄉村合伙人”“徽州工匠”等本土人才。實施“迎客松英才計劃”,吸引科技、管理人才下鄉。
創新鄉村治理與利益聯結機制:
推廣“田字型”基層治理體系,完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探索“財政補貼+農戶付費”的設施管護模式,建立集體經濟與農民增收的利益共享機制。
“和美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需以系統思維統籌生產、生活、生態與文化的多維融合。“十五五”期間,應進一步強化政策集成與區域協作,通過科技賦能、制度創新與農民主體作用激發,構建城鄉共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圖源來自網絡侵刪)
創意江山:江山小鴨
奇妙創意,快速落地
——創意江山旅游規劃院會同歐盟中國委員會、歐盟基金,全國農聯盟及多家央國企及上市公司,全國各地拓展EPC十f十0綜合體落地.模式,拓展歐洲許多先進文旅ip,并在全國征召文旅及鄉村合伙人。團隊總策劃為中國策劃學創始人陳放老師,原創旅游、鄉村ip幾千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