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架豆角種植基地,連片的豆角藤蔓順著竹架肆意攀爬,翠綠的葉片間點綴著白色小花,農戶們手持竹竿精心搭架、理蔓,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豐收序曲。作為當地特色農業的“金名片”,架豆角不僅為沙土地注入蓬勃生機,更架起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堅實平臺。
沙土地里的“綠色機遇”
7月13日,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農民正在給架豆角掐尖。(李富 端木攝)
翁牛特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西緣,溫帶大陸性氣候賦予其年均3000小時以上的充足光照,晝夜溫差達15℃的獨特條件,加之沙質土壤疏松透氣、保水保肥性佳,為架豆角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近年來,當地依托資源優勢,將架豆角種植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核心抓手,通過政策傾斜、技術扶持與市場引導,推動產業從“零散種植”邁向“規模發展”。
目前,全旗架豆角種植已經成為帶動農戶增收的“綠色銀行”。在烏敦套海鎮、五分地鎮、烏丹鎮等主產區,連片的豆角田沿著田埂延伸至天際,成為夏日里最亮眼的鄉村風景線。
科技賦能的“田間革命”
“豆角要高產,搭架是關鍵!”在烏敦套海鎮種植基地,農技員正在指導農戶調整竹架間距。傳統架豆角種植依賴人工搭架,不僅效率低下,還易因通風透光不足影響產量。如今,當地推廣“標準化竹架+水肥一體化”種植模式,每畝地節省人工成本,同時通過滴灌系統精準供給水分養分,使豆角畝均增產15%。
農業部門還推廣生物防治、物理誘殺等綠色防控技術。2024年,翁牛特旗架豆角成功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脆嫩多汁、纖維細膩的品質贏得北京、天津、沈陽等一線城市商超的長期訂單。
農戶增收的“黃金產業”
在烏敦套海鎮的種植田里,一名農戶夫妻默契配合——丈夫仰頭將竹竿插入土中,妻子俯身理順藤蔓,汗水浸濕衣背卻難掩笑意。農戶說出了“增收賬”:“政府支持種植架豆角,技術員上門指導病蟲害防治,豆角成熟前收購商就來簽了訂單,咱只管種好就行!”
7月13日,在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拍攝的架豆角基地。(李富 端木 攝)
據統計,架豆角種植帶動全旗2000余戶農戶就業。農戶靠著一壟壟豆角藤蔓,實現了“在家門口掙錢,把好日子過甜”的愿望。
產業鏈延伸的“振興圖景”
在烏丹鎮農產品加工園區,剛采摘的豆角經過分揀、包裝,迅速搭乘冷鏈車發往外地。當地還探索發展豆角干、酸豆角等深加工項目,開發“豆角宴”特色餐飲,延伸產業鏈條。電商直播間里,主播手持新鮮豆角熱情推介:“翁牛特架豆角,現摘現發,脆嫩度拉滿!”線上訂單量日均超千單,品牌知名度持續提升。
翁牛特旗農牧業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圍繞“一粒豆、一條鏈、一個品牌”做文章,規劃建設萬畝標準化種植示范園,打造從育種、種植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同時,依托“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讓架豆角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讓更多農戶在產業鏈增值中分享紅利。
7月13日,在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拍攝的架豆角基地。(李富 端木 攝)
從沙土地里的綠色藤蔓,到農戶手中的“增收密碼”,翁牛特旗的架豆角產業正以蓬勃之勢,書寫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答卷。這一片片綠意盎然的豆角田,不僅是豐收的象征,更是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生動注腳——當小豆角長成大產業,農民的好日子,也正沿著藤蔓節節攀升。(李富 端木)
來源: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