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毛華山 鄭鑒峰
盛夏時節,新開鎮郭王村的5000畝冬瓜基地綠意盎然,碩大的冬瓜掛滿藤蔓。不遠處的加工廠內,機器轟鳴,清洗、切塊、烘干、包裝流水線井然有序,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冬瓜香。這個由本村能人楊金環回鄉創辦的企業,正以“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模式,將昔日普通的冬瓜打造成帶動鄉村發展的“致富寶”,更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撐桿跳”。
作為傳統農業鎮,新開鎮曾長期受困于土地碎片化、產出效益低等問題。為破解難題,該鎮黨委政府以土地規模流轉為抓手,積極招引鄉賢能人返鄉創業。多年在外從事農產品貿易的郭王村能人楊金環,被家鄉的誠意和準備好的“舞臺”所吸引,于2025年帶著資金、技術和成熟市場資源毅然回鄉。
“每次回鄉看到鄉親們守著好土地卻富不起來,總想著能做點事。”楊金環介紹,依托新開鎮適宜冬瓜種植的土壤氣候條件,以及自身掌握的深加工技術和市場渠道,他投資建設了集種植、收儲、加工于一體的冬瓜加工廠,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鏈。
產業發展的核心在于規模化。楊金環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運營:合作社統一提供優質種苗和技術指導,與農戶簽訂保底價收購協議,確保村民“種得放心”。曾經的撂荒地,如今變成了連片的“聚寶盆”。“我們合力流轉土地種上冬瓜,僅半年,村集體收入就增加了5萬元。”郭王村黨支部書記王能軍高興地說。基地冬瓜畝產高達約3萬斤,加工廠以生產高品質冬瓜蓉為主,產品暢銷全國,年產值已突破1000萬元,大幅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
產業的興旺直接惠及百姓。加工廠提供了50余個穩定就業崗位,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增收。“每月能掙3000多塊,還能照顧家里,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正在包裝車間忙碌的村民郭大姐笑容滿面。此外,產業鏈還帶動了當地運輸、包裝等行業發展,村民種植的冬瓜銷路無憂,收入顯著提高。對比傳統作物每畝僅幾百元的收益,如今“土地租金+務工收入+種植收益”讓村民年收入可達數萬元。
新開鎮以“黨建引領”凝聚合力,以“土地流轉”盤活資源,以“產業發展”夯實支撐,成功探索出一條“建成一條產業、帶動一片鄉村、富裕一方百姓”的振興路徑。小冬瓜成就大產業,成為新開鎮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繪就鄉村共富新畫卷的生動實踐。
(通訊員供圖)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