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六三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收治了一位備受疾病困擾的張大爺(化名)。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過去幾個月里,大爺飽受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反復發熱之苦。
在三六三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經過科室醫生王科和楊力醫生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再結合特異性抗體檢測、淋巴結活檢病理及PCR檢測等,謎底終于被揭開——困擾張大爺的竟是“貓抓病”。
曾被愛貓輕微抓傷卻未重視
原來,張大爺是一位愛貓人士,家中養有寵物貓。數月前,他曾被愛貓輕微抓傷,當時未予重視。隨后,他出現了頸部進行性增大的雞蛋大小腫塊,伴有紅腫熱痛,局部破潰分泌膿液,同時有反復發熱、乏力、食欲不振。雖多方求醫,但因癥狀不典型、病史詢問不夠深入等原因,癥狀未見好轉。
王科介紹,此次讓張大爺生病的“元兇”貓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主要由漢賽巴爾通體細菌引起。該細菌寄生在貓的口咽部,通過跳蚤在貓群間傳播,但貓自身通常無癥狀。并非罕見病,但因其癥狀多樣、潛伏期長、且常被患者和部分醫生忽視的寵物接觸史,極易造成漏診、誤診。
針對張大爺已形成的化膿性淋巴結膿腫,科室醫護團隊及時為其進行頸部淋巴清掃術,患者術后配合治療,目前張大爺恢復良好,腫痛消退,已康復出院。
結膜炎伴耳前淋巴結腫大是標志性特征
醫生在此提醒,貓抓病的傳播途徑大致有三。
第一是直接接觸:被貓抓傷、咬傷,或貓舔舐人類皮膚破損處(如傷口、眼睛等)。第二是高危貓群感染:幼貓(<1歲)或流浪貓攜帶率更高(約40%),因免疫系統未成熟且易感染跳蚤。第三是非人際傳播:人與人之間不傳染,但同一家庭可能因接觸同一只感染貓而多人發病。
一般得了貓爪病,潛伏期感染后3天~2周就會出現癥狀,少數可長達數月。早期局部表現為抓傷處出現紅色丘疹、水皰或小潰瘍(直徑3~4mm),常被誤認為蟲咬,多位于手臂、頭頸部。淋巴結腫大:抓傷后1~4周,鄰近淋巴結(如腋窩、頸部、腹股溝等)腫脹如雞蛋大小,伴疼痛、紅腫,可持續數月至1年。全身癥狀:約1/3患者出現發熱(>38℃)、疲勞、頭痛、食欲減退;嚴重者可能并發肝脾腫大、肺炎或腦炎。結膜炎伴耳前淋巴結腫大是貓爪病的標志性特征之一。
如果被貓抓傷,被抓傷后要立即清洗傷口,用肥皂水或清水反復沖洗,并涂以碘酊或酒精消毒。要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避免沾水或污染,定期更換敷料,防止感染。對于腫大的淋巴結,可采用局部熱敷或理療等方法緩解癥狀,避免擠壓或按摩。若疾病處于急性期或出現全身癥狀需及時就醫。必要時需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淋巴結明顯腫大、疼痛、化膿,可進行手術引流。藥物治療結合手術切除腫大淋巴結的方法,可縮短療程。
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
編輯 陳怡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