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部門聯合出臺了促進大功率汽車充電樁建設的政策,其中提到車企自建的充電樁要無差別開放,雖然沒有強制手段必須開放,但既然政策已經提出來,自建充電樁的企業無差別對其他品牌開放,就變成社會責任,這對于前期大量自建充電樁的企業是利空。當年充電樁不足的情況下,摸著特斯拉自建充電樁,確實可以提升用戶體驗,有助于營造高端品牌形象,隨著主流充電樁企業直流樁達到幾十萬級別,繼續自建樁只是在非核心業務上消耗戰略資源。
雖然目前800V 5C、900V 6C超充樁還比較稀缺,但隨著高壓車型增多,這類充電樁必然會逐步替代現有直流樁。充電技術的進步速度,遠遠超過充電樁投資回收期。10年前投資的公共交流樁早就打水漂了,5年前投資的直流樁少數使用率較高,但多數使用率不高,接下來這些直流樁面臨更換為超充樁的問題。而接下來,超級電容等電容電池技術,可以實現10C以上的充電速度,目前的超充樁還將面臨繼續升級。所以,車企的充電樁投資,無論怎么看都不可能是好生意。
此前把充電樁當作專屬服務的車企,事實上已經把自有充電樁向其他品牌開放,也就是說,幾個部門在文件里提出的“無差別開放”,只是對蔚來、小鵬、理想、極氪、鴻蒙智行等自建充電樁企業行為的追認。由于單一品牌的車型保有量有限,如果這些樁只服務于自有車型,充電樁閑置的損失,最終都會倒逼車企對外開放。只不過此前的開放是定向開放,需要端口協議對接,是有條件開放。政策文件提出的“無差別開放”,更類似無條件開放,對于造價不菲的超充樁建設企業而言,這會影響后續的投資策略。
隨著電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算得過來賬的汽車充電生意已經吸引各方下場, 充電樁過剩等問題已經為時不遠。隨著零碳園區建設的推動,零碳充電樁也必然產生。目前特斯來在美國的零碳超級充電樁項目已經開始運營,我國的零碳充電樁也必然規模化出現。目前各地都在建設光伏發電-儲能-充電樁一體化項目,隨著零碳園區催熟綠電構網儲能技術,用更低成本的綠電為電動車充電,將成為充電樁生意規模化盈利的關鍵。
對于車企而言,在小米YU7的20萬輛“情緒價值”訂單之后,更應該關注的是用戶體驗和服務,得把優勢資源用到自主可控的用戶體驗和服務上。換句話說,在V2G這個正在成熟的概念下,得在車端(V)上多下功夫,把電網端(G)的問題留給能源行業,那邊的科技競爭門檻也會越來越高。未來的充電服務的競爭,關鍵是時空能源科技競爭——什么時候能夠把什么地方的綠電能源調配到哪個充電樁。至于V端,作為儲能設備,如果頻繁參與V2G可以讓車主盈利,那必然得把部分鋰電換成超級電容,這類技術都需要更多的研發投入,但如果競爭對手率先做到了充電更快、功率輸出更高、用電更便宜,自家車型還如何銷售呢。
目前我國已經有1000多萬充電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3000萬輛,工信部希望車樁比是1:1。新能源汽車的增量是1000多萬輛,充電樁的建設缺口還很大。部分一線城市的車樁比較低,所以在充電樁建設運營方面已經有了類似準入的政策,但多數三四線城市車樁比較高,6輛新能源汽車也未必有1個樁可用,搞準入就沒有意義。與此同時,大量小區內部建設了交流充電樁,車主也有個人充電樁,從經營收益看,小區內部的交流樁投資回報期短,如果能夠與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同步運營,相比公共充電樁,商業模式要好得多。所以,汽車充電樁這個生意,并不是看起來那么簡單。對于車企而言,專注于商業模式更可控的車輛本身,遠比參與充電樁、能源網絡的生意更可靠。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比亞迪、國有車企,還是小米,都沒有參與充電樁生意,道理很簡單——長遠看,這是能源生意,根本不是車企在戰略層面該參與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