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上海國際公益廣告大賽于5月20日正式面向全球拉開征稿序幕,公眾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青年創意力量。回顧去年賽場,17歲的高中生李其霖和15歲少女季語瞳等一批Z世代、阿爾法世代創作者的涌現,正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多元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著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他們的作品與思考,為新一屆參賽者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從社會觀察到技術實現:17歲高中生的“硬核”公益觀
“我們做公益,其實就是在幫助我們自己,關注的是我們自身的利益和未來。”2024年大賽獲獎者、17歲的高中生李其霖在接受采訪時,展現了超越同齡人的冷靜與思辨。受從事藝術相關行業的父母影響,他自幼便對創作耳濡目染,并沉浸于押井守、宮崎駿等動畫大師的作品中,“這些作品能夠引發我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我認為很有意義。”
他的參賽動力,源自CCTV9紀錄片中一幕幕因人類活動而消失的熱帶雨林。“自然環境受到了如此大的破壞,我在想,我們是否應該反思,為這個局面做些什么?”這種對自然環境的深切憂慮,在他的獲獎作品《泛舟》中得到了具象化的震撼表達。在這幅作品中,本應在碧波上蕩漾的小舟,卻被置于一片龜裂干涸的大地之上。這種強烈的視覺反差,以夸張而直接的手法,營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震撼力,無聲地控訴著水資源枯竭的嚴酷現實。
這只是他關注的議題之一。懷著對社會的深度思考,他一口氣提交了12組作品,大量運用Photoshop甚至AI技術,在蒙版與調色上精益求精,探討的議題從《排隊系列》所反映的社會文明,到《傷痕累累》中觸及的未成年人心理創傷,展現出對社會議題的廣泛關切。
“從產生想法到實現大約需要一兩周,有時會遇到瓶頸,一個想法可能因為技術或素材的限制無法實現。”李其霖坦言,他會通過查資料或暫時擱置來等待靈感,父母也常常給予他啟發。這份創作的執著也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他的母親曾對他說:“你是一個非常善于思考、有社會責任感的孩子,并為之找到了很好的表達方式。希望你一直保持這份熱情和初心。”
從手工剪紙到情感共鳴:15歲少女的“真摯”表達法
如果說李其霖代表了技術思辨派,那么憑借剪紙定格動畫《祖國的顏色》斬獲“向陽而行”最佳創意獎的15歲學生季語瞳,則展現了情感與匠心的力量。
為了尋求“與眾不同”的表達,她從網上找到了靈感,決定用剪紙定格動畫這一有趣的形式創作。在她的作品中,祖國的顏色被賦予了具象的含義:“黑色是象征豐饒的土地與礦產,紅色源自五星紅旗是先輩的熱血,白色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這些純粹的意象,在她的剪刀下化為一個個生動的元素。
這部作品由她主導,并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她承擔了約七八成的工作,包括主要創作、拍攝和在母親指導下的文案撰寫,而同學則負責配音和部分剪紙。在A3大小的背景板上,她們耗時兩周,逐幀擺放、拍攝了上千張照片。“最大的困難是保持剪紙位置固定,輕輕一碰就可能不連貫,很多場景需要反復重拍。”為了實現流暢的動畫效果,她甚至巧妙地運用了“倒放”的拍攝技巧——先反向拍攝物體的組合過程,再通過軟件正常播放,以實現流暢的生長效果。
(插入視頻:季雨瞳作品《祖國的顏色》)
“我給同齡人的建議是,盡量自己手工完成。即使做得粗糙,但因為是自己做的,就帶有真情實感,更能打動人。”這份質樸的堅持,讓她的作品在眾多技術流作品中脫穎而出。
“新聲力”崛起:以創意為社會議題發聲
一位是深受家庭熏陶、善用數字技術剖析社會肌理的深度思考者;一位是巧用傳統手藝、以真摯童心描摹家國色彩的溫暖敘事者。李其霖和季語瞳的創作路徑雖不相同,卻共同指向了Z世代公益觀的核心:將個人思考與社會責任感結合,并通過力所能及的創意行動加以表達。
他們不再僅僅是社會議題的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發聲者。“讓我們行動起來,面對一些現實的問題,不要只是抱怨、無奈,”李其霖呼吁道,“我們可以從一些微小的行動出發,來傳遞溫暖,傳遞我們的思考,為這個社會貢獻一份溫暖的力量。”
據悉,2025上海國際公益廣告大賽作品征集將持續至9月8日。大賽的持續舉辦,正為更多像李其霖和季語瞳一樣的“新聲力”提供了舞臺。他們的創意與熱情,不僅為公益廣告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也向全社會展示了中國青年一代開闊的視野、深刻的思考和堅實的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