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武漢市常青花園社區青少年走進湖北科技職業學院藝術創意學院,參與“非遺童行·文脈江城——國風少年文化傳承計劃”主題活動。此次活動由湖北非遺傳承職教聯盟武漢剪紙團隊策劃執行,市級非遺傳承人金俊安指導,通過“非遺+數字”“非遺+實踐”的創新模式,為青少年打造了一場沉浸式文化傳承實踐課。
作為湖北非遺傳承職教聯盟核心成員單位,學校藝術創意學院以“非遺童行·文脈江城——國風少年文化傳承計劃”項目為載體,聯合常青花園社區開展公益性非遺傳承活動。活動現場,武漢剪紙市級傳承人金俊安帶領團隊,通過藍染、剪紙兩大非遺展廳的實物展示與技藝講解,向青少年系統闡釋荊楚非遺的文化基因。金俊安表示:“讓非遺從博物館走進生活,需要構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化場景,此次活動正是職教聯盟推動非遺‘活態傳承’的生動實踐。
在學院新落成的非遺數字展廳內,歐亞梅老師為青少年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裸眼3D技術復原的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數字化形象,結合動態歷史場景再現,讓文物“活”在眼前;AI數字人、省級剪紙大師沈松柏的虛擬形象與青少年實時互動,解析“鏤空藝術”的千年技藝密碼。活動特別設置AI形象設計體驗環節,學生們通過智能系統生成個性化非遺主題數字形象,在科技互動中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
活動尾聲,青少年在金俊安的指導下完成剪紙作品創作,從折紙、繪圖到裁剪的全流程體驗,讓非遺技藝從書本走向指尖。常青花園社區代表表示:“這種‘非遺+教育+科技'的融合模式,為社區青少年文化滋養提供了優質平臺。”
據悉,學校新建設的非遺展館在完成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展示任務后,正式啟動“非遺賦能2.0計劃”。展館整合藍染工坊、剪紙藝術館、數字非遺實驗室三大功能區,既保留傳統技藝傳承空間,又構建元宇宙非遺數據庫、AR技藝體驗平臺等數字化場景。武漢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評價:“該展館已成為集展示、研學、創新于一體的非遺綜合體,為武漢建設‘非遺之都'提供重要支撐。”(通訊員:歐亞梅 丁豐 金俊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