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105字 | 閱讀需5分鐘
法國巴黎當地時間2025年7月11日 ,一個令國人集體歡呼的消息傳來:“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20世紀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之一,這片遺址不僅揭開了那個存續近兩百年的神秘王朝面紗,更見證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壯闊。那些刻在碑刻、經卷上的西夏文字,既藏著黨項族的智慧巧思,也藏著與中原文明交融的點滴故事,等待我們細細解讀。
西夏陵 圖源:西夏陵官微
西夏,自帶蒼涼黃沙濾鏡的王朝。
茫茫苦寒、戈壁沙磧里創立又覆滅的西夏王朝,在宋、遼、金、吐蕃等多邊夾縫中建立。
兩百年間,有人稱“禿版秦始皇”的緋衣少年王李元昊,有鐵鷂子、步跋子、潑喜軍等驍勇勁悍之兵,有外藩內漢、萬里佛國的文化異彩,讓成吉思汗六次征伐、含恨而終,最終被蒙古鐵騎完滅,“周旋五代,終始遼金,豈瞬息之螢光,乃霸圖之翹楚”。
西夏王陵圖源:圖源:西夏陵官微
然而,二十四史中并無《西夏史》,從宋遼金三史的附傳中拼湊出來的西夏信息,也只限于王朝大事記。
普通西夏人如何地存在過,仿佛無人知曉。因為,在西夏相關文獻、文物被發現之前,西夏是神秘的、謎一樣的;在西夏相關文獻、文物被發現之后,西夏是(神秘的、謎一樣的)×N——
西夏文太難了!
西夏文:聽說你到處跟人說我死了?
“不學番言,則豈和番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數?番有智者,漢人不敬;漢有賢士,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語言不通故也。”
西夏文刻本《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圖自《中國佛教版畫全集》第3卷
早在西夏建立之前,李元昊就意識到發揚黨項自身文化的重要性:
“始嘗以己意造蕃書,令謨寧令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體類八分,而畫頗重復,教國人用以紀事” “既制蕃書、遵為國字,凡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
西夏文字創制耗時三年,盛行了約兩個世紀,甚至13世紀蒙古滅亡西夏后仍存世到了明朝中期左右。
西夏文寫本佛經,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綠城子出土,內蒙古博物院藏
西夏文是在漢字六書的基礎上創制的一門記錄黨項語言的文字,平均筆畫達到25畫,是和漢字最為相近的少數民族文字。
可是,本應會令漢字使用者感到親切的西夏文,不光語義斷代,被稱為 “死語言”,而且因筆畫尖銳,斜撇如刀,野性凜冽,字形又看起來神似“死”字,不少人覺得它更像是一列列散發著不祥的漢字亂碼。
然而,語言文字的真諦在于,只要它們活過,就不會真正死亡。
文物說:西夏文的謎底就在謎面上
清朝著名學者張澍于嘉慶年間意外發現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簡稱“涼州碑”),一面刻著遠看像漢字、近看一字不識的西夏文,另一面刻漢文,對照可發現文字規律,堪稱西夏文的羅塞塔石碑。
?涼州碑(局部),現藏武威市博物館
近代俄國人科茲洛夫以探險的名義掠奪了近萬件西夏文獻文物,其中就有夏漢雙解口袋詞典《番漢合時掌中珠》,黨項人骨勒茂才編制,西夏文字、漢語語音、西夏記音符號一一對應,天文地理、物類事項、人倫道德等等。宋人、西夏人見面,掏出掌中珠就能即時溝通。
《番漢合時掌中珠》內頁,羅振玉輯錄
現在,西夏文相關文物仍然時有發現——甚至譯經殘葉上豎不垂直、橫不邊貫、掉角斷畫的印刷文字,也能證明泥活字印刷術誕生于中國,曾盛行于西夏。
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下卷(局部)
1989年武威市涼州區亥母洞出土
武威市博物館藏,泥活字印刷本
總之,隨著西夏文獻文物的發現,西夏是如何地存在過,也再次有了被解讀的可能。
或許你不懂西夏文,但西夏文懂你
西夏文雖然是野利仁榮等人三年趕制出來的“人造文字”,但它不像托爾金在《指環王》中發明的那些精靈語,為極少數人掌握。
它記錄的是黨項民族的語言,隨著游牧的黨項人流徙輾轉和對漢地文化的積極吸收,早已和各地漢語方言語交流融匯,成為漢字古音古義的佐證。
西夏文不再被視為“天書”之后,其記錄的歷史也逐漸明朗起來,一貫被神秘化的西夏王朝,除了權謀、征伐、崛起、傾覆之外,普通人的日常也有了聲音。
而且西夏文漢化組的專家們發現,如果你不會說諺語,老西夏人或許都不理你——
就是說如果西夏有某音某手,靠西夏人金句制造機的諺語天賦,做視頻博主手到擒來了。比如:
暴躁健身博主在線羞辱
育兒專家在線緩解帶娃家長心梗
無窮小夏鑒定網絡熱門生物
民警定期直播提示:學法用法,做守法西夏人
跨境賭博是魔鬼,危險游戲莫參與
動漫博主十秒鐘帶你看完《喜羊羊與灰太狼》
傾情推薦西洋引進番《貓和老鼠》
美食博主親授燒湯煮粥小妙招
文藝氛圍博主:
從前的夏天過得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西夏文有什么用
王小波在《我的陰陽兩界》里寫道:“當年我問李先生,西夏文有什么用,他只是一聲不吭。后來他告訴我說,他根本不想知道它有什么用,也不想知道以后發表什么成果。他之所以要讀這個東西,只是因為沒有人能夠讀懂西夏文。假如他能讀懂西夏文,他就會很快樂。讀不懂最后死了也就算了。”
西夏人、發現西夏文的人已經消逝了,嘗試解讀西夏文的人、粗通西夏文的人也正在消逝,但總有人被這門語言迷住,然后慢慢發現:
只要活過,語言就不會死亡。
在語言永恒的折射中,我們和那些金句一樣,都平平常常又閃閃發光地活過。
參考資料:
[西夏] 骨勒茂才《番漢合時掌中珠》
李范文《夏漢字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本文中諺語截圖均引自此書掃描版)
[清]吳廣成《西夏書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