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廣州。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來訪的烏克蘭外長庫列巴舉行會談。這是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外長首次訪華。
會談中,庫列巴表達了一個重要信號:烏方愿意并準備同俄方開展對話談判。
這句話,讓外界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中國在俄烏沖突中的立場上。
為什么中國始終堅持中立?為什么不明確支持任何一方?
要理解這個問題,不妨回頭看看過去30多年中烏兩國的合作歷史。
在這段歷史中,烏克蘭確實為中國海軍現代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支持,這也成為中國保持中立立場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一艘航母的漫漫歸國路
1997年,路透社的一則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烏克蘭一家造船廠計劃出售一艘名為"瓦良格"號的巨型航空母艦,甲板面積相當于3個足球場,工程已完成四分之三。
這艘6萬多噸的鋼鐵巨獸有著傳奇的身世。
1985年12月在烏克蘭開工建造,1988年11月下水,原本應該成為蘇聯海軍的第三代遠洋航母。可蘇聯解體來得太突然,瓦良格號瞬間變成了"孤兒"。
烏克蘭接手后曾想讓它完工,但資金缺口巨大。
黑海相對狹小,烏克蘭海軍也沒有遠洋作戰需求,這艘龐然大物只能在造船廠里吃灰。
最終,烏克蘭政府決定將其對外出售。
消息一出,各國買家紛至沓來。
美國一家公司最初中標,但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沖擊,資金鏈斷裂,無法完成交易。印度政府派出代表團,希望將其改造為本國航母。西班牙、土耳其等國也表現出濃厚興趣。
在這場國際競爭中,中國商人徐增平最終勝出。
他在澳門注冊了"澳門創律旅游娛樂有限公司",聲稱要將航母改造成海上娛樂設施。
1999年4月,經過艱難談判,徐增平以2000萬美元拍下了瓦良格號。
中國能夠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靠的不僅是合理的報價。
關鍵在于,當其他競爭者因各種原因退出時,中國方面展現了真正的付款能力。
同時,以民用娛樂為名的收購策略,也巧妙地避開了軍用敏感性。
當然,當時中烏關系相對穩定,也為這筆交易創造了有利環境。
但買下航母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為了獲得完整的技術資料,2002年9月,中國又花費400萬美元從烏克蘭購買了瓦良格號的全套設計圖紙,包括1981份設計文件和1484組備品備件清單。
這些珍貴資料通過貨運飛機運回中國,為后續改裝提供了重要參考。
不過,這些圖紙的實際作用其實有限。
瓦良格號2002年抵達大連時,動力系統和武器系統早已被拆除一空,只剩下一個空殼。
中國工程師花了近十年時間,根據自身技術體系和作戰需求,對這艘航母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
2012年9月,改裝后的瓦良格號正式交付海軍,命名為"遼寧艦",這是我國真正意義上擁有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也標志著中國海軍開始從近海防御邁向了遠洋作戰。
在這個過程中,烏克蘭的“瓦良格號”確實功不可沒。
一臺發動機的技術突圍
有了瓦良格號航母的"軀殼",還需要強勁的"心臟"。在這方面,烏克蘭同樣給了中國重要幫助。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海軍面臨一個現實困境:想建造大型軍艦,但缺乏合適的動力系統。當時能生產大功率艦用燃氣輪機的國家屈指可數,技術門檻極高。
中國曾從美國引進LM2500燃氣輪機,裝在早期的052型驅逐艦上,性能不錯。
但1989年后美國實施軍售禁令,這條路被堵死了。繼續使用老式蒸汽輪機?那玩意啟動慢、占地大,已經跟不上現代海戰的節奏。
正當中國為此發愁時,烏克蘭拿出了他們的"家底"——UGT-25000燃氣輪機。
這是蘇聯時代的技術精華,原本為90年代的新型艦艇設計,蘇聯解體后由烏克蘭繼續研發完善。
UGT-25000的技術指標相當不錯:體積雖然比美國LM2500大一些,但功率毫不遜色,熱效率達到34.25%,是當時世界上少數幾款能與西方產品競爭的燃氣輪機。
然而,蘇聯解體后,俄烏兩國經濟都陷入困境,根本沒有資金建造大型軍艦,UGT-25000這樣的先進技術只能在倉庫里沉睡。
就在這時,正為艦船動力發愁的中國出現了。
1993年11月,經過反復磋商,中烏簽署了《UGT-25000燃氣輪機生產許可證及單機銷售合同》。
按照協議,烏方向中國提供10臺UGT-25000成品機,同時轉讓全套生產技術,包括設計圖紙、工藝流程和關鍵制造技術。
這筆交易總價值不菲,對當時經濟困難的烏克蘭來說,大大緩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與此同時,這些引進的UGT-25000燃氣輪機,為中國海軍新一代戰艦提供了強勁動力。其中8臺分別裝備在"江南四艦"上——廣州艦、武漢艦這兩艘052B型驅逐艦,以及蘭州艦、海口艦這兩艘052C型驅逐艦,另外2臺作為備用。
這次合作對中烏雙方是雙贏的。
不過,即使有了這些先進發動機,中國海軍并沒有就此止步不前。
1998年,中國啟動了UGT-25000的國產化項目。
703研究所負責總體技術協調,西安航發承擔核心部件攻關,哈爾濱汽輪機廠負責整機制造。
這個過程遠比想象中困難。
燃氣輪機技術壁壘極高,涉及材料科學、精密制造、熱力學等多個領域。
工程師們不僅要吃透烏方提供的技術資料,還要結合中國的工業基礎進行適應性改進。
經過6年艱苦攻關,2004年第一臺國產化UGT-25000下線,國產化率達到60%。
經過持續改進,現在的GT-25000燃氣輪機已經青出于藍,國產化率超過95%,功率和可靠性都比原版有所提升。
以055型驅逐艦為例,它裝備的4臺GT-25000總功率達14.5萬馬力,推動這艘萬噸級戰艦的最高航速超過33節,在世界大型驅逐艦中名列前茅。
客觀來說,烏克蘭的UGT-25000確實為中國海軍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但中國海軍今天的強大,歸根結底還是依靠自主創新和技術積累。
在引進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才是關鍵所在。
不只是發動機,還有更多合作
中烏軍工合作的范圍遠不止燃氣輪機。
在兩棲作戰、遠洋補給等關鍵領域,烏克蘭同樣給了中國重要支持。
90年代的中國海軍,在兩棲作戰能力上存在明顯短板,特別缺乏高效的氣墊登陸艇。烏克蘭的"歐洲野牛"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
這款氣墊船性能優異:滿載排水量555噸,5臺燃氣輪機驅動,最高時速63節,能夠在各種復雜地形條件下實施登陸作戰。
更重要的是,它不僅是運輸工具,還是火力平臺,裝備有30毫米機炮、防空導彈和火箭炮。
經過6年反復磋商,2009年,中國最終以3.15億美元的價格,不僅買到了4艘"歐洲野牛"氣墊船,還獲得了完整的生產技術和制造許可。
經過幾年消化吸收,到2017年,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相關制造技術。
目前中國海軍裝備的6艘此類氣墊船,都是在引進技術基礎上的國產化產品。
除了兩棲裝備,我們的遠洋補給能力也得到了烏克蘭的幫助。
上世紀80年代,烏克蘭赫爾松造船廠建造了一艘3.7萬噸級的"南倉"號油輪,原計劃改裝為蘇聯海軍的航母補給艦。
蘇聯解體后這個項目被擱置,中國接手后將其徹底改裝,2004年以"青海湖"艦的身份正式加入海軍。
這艘3.7萬噸級的補給艦能夠攜帶9000噸燃油,具備同時為3艘艦船補給的能力。
雖然按今天標準看并不算先進,但在當時確實提升了中國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項目,中國積累了大型補給艦的設計建造經驗,為后來的901型綜合補給艦奠定了基礎。
除了海軍裝備,中國還從烏克蘭引進了航空航天領域的關鍵技術。
RD-120液體火箭發動機國產化后衍生出YF-100和YF-115,廣泛應用于中國航天事業。AL-222和AL-25TLK渦扇發動機則主要用于教練機,提升了飛行員培訓效率。
中烏之間的這些合作就像催化劑,大大加速了中國在某些關鍵技術上的突破。
從合作到分歧的復雜變化
然而,世事無常。
30多年的中烏友好合作,如今卻面臨嚴峻考驗。
2025年7月4日,據路透社等媒體報道,烏克蘭外長安德里·西比哈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在俄軍襲擊基輔后發現的無人機殘骸中有中國制造的零部件,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此前也曾公開表態,將中國視為所謂"俄羅斯犯罪聯盟"的成員。
對于這些指控,中方多次明確表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強調,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一貫明確,在俄烏沖突中保持中立,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反對單邊制裁,支持通過對話解決爭端。
2025年3月,外交部長王毅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重申,中方烏克蘭從危機爆發第一天起就主張對話談判,尋求政治解決。
這種中立立場有著深層考量。
從現實角度看,中俄關系密切,2024年5月普京訪華期間,兩國在能源、科技、金融等領域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中俄貿易額已突破2000億美元,戰略協作不斷深化。
但另一方面,中烏之間30多年的合作歷史也不能忽視。
2021年,中國從烏克蘭進口了大量農產品和礦物原料。戰前,中國對烏投資約90億美元,在基礎設施、能源等領域都有布局。
這幾年,中國一直在為推動和平解決積極努力。從派遣特使斡旋,到發布立場文件,從與巴西共同提出"六點共識",到在各種場合呼吁停火止戰,中國的和平努力有目共睹。
2024年7月王毅與庫列巴的廣州會談就是明證。
在那次會談中,庫列巴明確表示烏方愿意與俄方開展對華談判,這被外界視為積極信號。
中國的勸和促談作用再次得到體現。
烏克蘭危機總有一天會結束。
到那時,基于相互尊重的中烏合作還會繼續。
那些因為戰爭而中斷的經貿往來,那些因為對立而擱置的技術交流,都有恢復的可能。
屆時,中國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上,繼續推動中烏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
由此看來,中立不是冷漠,而是理性。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保持獨立判斷,堅持自己的原則,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外交智慧。
回顧中烏30多年的合作歷程,我們看到的是兩國人民的友誼,是技術合作帶來的互利共贏。
烏克蘭的技術支持確實為中國海軍現代化提供了助力,然而,我們也該看到,中國海軍今天的強大,更多來自于自力更生,來自于幾代人的不懈奮斗。
這段歷史也提醒我們: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保持定力,堅持原則,以理性態度處理國際關系,才是長久之道。
無論風云如何變幻,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理念不會過時。
這也正是中國在當前烏克蘭危機中,始終堅持中立立場的根本原因所在。
參考資料: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王毅同烏克蘭外長庫列巴會談》,2024年7月24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王毅應約同烏克蘭外長庫列巴通電話》,2022年3月1日
- 《中國航母計劃出臺始末 購買"瓦良格"花兩千萬美元》,中國新聞網,2011年8月
- 《中國從烏克蘭引進UGT-25000燃氣輪機技術發展歷程》,《艦船知識》雜志,2023年第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