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9村抱團建設農事服務中心,跨域送服務引人才
長三角農田里來了年輕人
清早5時多,朝陽初升,江蘇省吳江區黎里鎮偉明村,連片的水稻田中秧苗青青。“嗡——”一陣無人機飛翼之聲劃破稻田的寂靜,驚起了數只閑庭信步的白鷺。24歲的植保無人機飛手毛佳昊站在田埂旁,正操縱著無人機播灑除草劑。他皮膚黝黑,手法嫻熟,為200畝地飛防,只需3個小時。
脫下被汗水浸透的防曬衣,收起無人機,毛佳昊得驅車30多分鐘回到嘉善縣干窯鎮的“窯望豐贏”農事服務中心,為下一個飛防訂單補充農資藥劑。去年4月,毛佳昊入職嘉善窯望豐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自此開啟了跨省走鎮串村送服務的日常,如候鳥般穿梭在長三角的田野上。
毛佳昊(左)和肖飛(右)帶著植保無人機去田邊開展飛防作業。 記者 阮西內 攝
吸引毛佳昊留下的,是農事服務中心跨省接單的能力和底氣。“我們的農事服務對象,不僅在本鎮本縣,也延伸到了省內其他區縣,省外除了江蘇吳江,上海青浦也有。”毛佳昊自豪地說。
機耕隊插秧、田間管理飛防除草施肥、開收割機收小麥水稻油菜、秸稈離田草捆打包……如今,“窯望豐贏”農事服務中心已累計耕作長三角區域農田達3萬畝,其中吳江有1000多畝,青浦約500畝。
正是這張越拉越大的長三角農事服務網,讓毛佳昊看到了當地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可就在兩年多前,干窯的不少小村,還面臨著青壯年村民外流打工、閑田零散、規模化承包種植難的尷尬問題。
與許多浙江的小鎮一樣,干窯下轄的9個村有三分之一是農業村,隨著小鎮工業化進程加快,“誰來種田”的問題日益凸顯。
轉機源于一次大膽創新。2023年起,干窯的范東、黎明、范涇等9個村陸續加入抱團發展,探索組建農業公司,整合了鎮域內的47個種糧主體、28個農機服務組織,并投資1000余萬元,建成了集育種育苗、耕收服務、糧食烘干加工、農資配送、農產品營銷等功能于一體的農事服務中心,面向長三角地區接單。中心實現糧食生產主要環節機械化作業全覆蓋,生產效率較傳統生產方式提升了35%以上。
全新的農事生產服務模式,正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
嘉善縣干窯鎮的“窯望豐贏”農事服務中心內,肖飛(左)和毛佳昊(右)正在檢修插秧機。記者 阮西內 攝
記者跟著毛佳昊,來到“窯望豐贏”農事服務中心,空地上5臺插秧機一字排開,輪子上泥土未干。25歲的農創客肖飛正拿著水管沖洗車輪,一見毛佳昊就喊:“皮帶和齒輪有點磨損了,你快來看看。”
肖飛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農業管理專業,爸爸是范東村的種糧大戶。去年,他返鄉創業,拉起了一支植保無人機飛手團隊,與農事服務中心開展合作。兩個同齡的年輕人自此成了好友。兩人都考取了植保無人機操作證書,最近又PK起來,肖飛考取了聯合收割機操作證,毛佳昊正備戰農機修理工職業考試。
嘉善縣干窯鎮范東村,肖飛(左)和毛佳昊(右)在水稻田邊開展飛防作業。記者 阮西內 攝
“囡囡,這次也給我拍好看點哦!”農事服務中心旁的水稻田里,70歲的范東村村民陳善英一邊為缺苗的田壟補苗,一邊熟門熟路當模特。26歲的村宣傳文化員張囡正舉著單反相機,為農事服務中心的視頻號“稻香有范”拍攝素材。開號至今,張囡以鄉村為背景、村民為主角,身兼導演、攝像、剪輯、美編數職,制作發布了40多個短視頻。而此時,張囡的“數字分身”正在農事服務中心的直播間內,展示大米、米酒、草莓酒等本地特色農副產品,與客商互動。目前,直播間已開展直播60次,促成訂單交易額達3萬元。
告別分散經營、單打獨斗,小村抱團如何管好一個農業公司?干窯給出解法:把各村青年干部請到公司的管理運營中來。“有活大家一起干,有錢大家一起賺。”35歲的南宙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副主任謝佳君,今年多了一個新身份——嘉善窯望豐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農事區域經理。
參與公司經營后,謝佳君發現,原本各村分散經營、單打獨斗的局面變了。在公司架構下,各村“兩委”抽調經驗豐富的骨干組建聯合工作團隊,到公司交叉任職、協同辦公。生產經營上碰到新開項目、擴大資產等決策事項,9村書記就一起聯席議事、進行集體決策。以農事服務為核心,目前公司年產值達1530萬元,帶動聯建9村村均經常性收入超800萬元。
9村抱團送服務,效率高能量也大。針對各村的零散田塊,公司統一流轉土地,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統一發包、種植、回收、加工、出售。謝佳君拿出筆記本,亮出了一組最新數據。以農機服務為例,9個村的農機整合打通使用,耕種機械化率高了,農業生產成本降了,每畝可減少20%的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勞務支出100元,畝均增產30公斤,合計每畝增效200元以上。
說話間,謝佳君的手機響了,電話那頭是青浦區楓涇鎮新元村黨總支書記沈偉峰。“兄弟,聽說你們的農事服務中心要搞二期了?我們想來學學經驗!”“是有個1800萬元的新項目,下半年就投用。”謝佳君笑答,除了農事服務設備,還要新建一個菜籽油加工廠。
時近傍晚,晚霞如錦,為生機勃勃的稻田鍍上一層金色。“我們‘窯望豐贏’,未來布局肯定不止二期,還要一直贏下去!”謝佳君拿著電話,信心十足。
【短評】
讓返鄉候鳥翱翔沃野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然而,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在農村老齡化嚴重的情況下,大多數年輕人仍選擇進城,“誰來種田”正成為鄉村振興面臨的巨大挑戰。
嘉善干窯9村抱團的創新實踐,給出了一種解題思路。獨木難支,合抱成林。做好“強城”“興村”“融合”三篇文章,推進鄉村片區組團發展,干窯將原本農村單純從事一產,升級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從純種田到送服務、賣產品,用融合產業留住返鄉候鳥。
“窯望豐贏”這處小小的鄉村農事服務中心,織出的長三角農事服務大網絡,讓我們看到了現代農業的模樣,感受到了未來鄉村發展的后勁,也明白了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
強村帶弱村、先富帶后富、區域共同富,讓我們共同期待,越來越多的返鄉候鳥翱翔在長三角的沃野之上。
來源:潮新聞·浙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