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雷佳音的這場“觀眾緣危機”,實則是市場對影視創作同質化的一次集中爆發。
唯有打破僵局,重建一個尊重觀眾、尊重創作者、鼓勵創新、擁抱突破的健康生態,中國影視才能真正掙脫同質化的泥淖,重煥生機。
作者| 笑嘻嘻
編輯|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發布初始時間:2025年7月9日
最近,#雷佳音至少還有11部作品待播#、#怎么哪里都有雷佳音啊#、#影視劇含雷量太高引熱議#等話題接連登上熱搜,一時間,輿論場對于“雷佳音的觀眾緣危機”話題的討論甚多。
細數其待映片單,分量著實驚人:姜文新片《你行!你上!》、張藝謀的《驚蟄無聲》、馮小剛的《抓特務》、路陽的《刺殺小說家2》,乃至《醬園弄》第二部等名導大作赫然在列。這份片單足以令觀眾咋舌,同行艷羨。
聚焦當下,雷佳音在《醬園弄》(第一部)和《長安的荔枝》中的表現也引發爭議。在主打“女性互助”的懸疑殺夫題材中,他飾演的警署副局長薛至武作為典型的男權符號,卻占據了大量篇幅;在千里送荔枝的傳奇故事里,他演繹的李善德固然窩囊,但與岳云鵬等人過度的插科打諢,也使觀眾略感跳戲。
然而,這些尚不足以完全解釋當前的觀眾緣危機。
01
為什么能,又為什么不能?
導演為何青睞他?邏輯其實很清晰,也能借此管中窺豹。張藝謀直言其“演技可塑性強”且“圈內能穩定輸出的演員選擇不多”,馮小剛則欣賞其“好合作”“不掰扯”。
歸根結底,“好用”是雷佳音頻現銀幕的核心密碼。
但當雷佳音在短時間內穿梭于警察局長、荔枝使、拳擊教練等迥異身份之間,他不再是一個追求藝術突破的創作者,更像是被高效運轉的“流水線”選中的工具人。
回溯其過往訪談,他的接戲策略常顯“毫無規劃”,缺乏清晰的職業定位與長遠規劃,依賴并強化著固有的表演套路。短期看或能乘風而上,長期卻暗藏風險。
對中年觀眾而言,雷佳音的名字仍是某種品質保障,他們看重演技的穩定性和角色的可信度。而年輕觀眾則頻頻吐槽“怎么又是雷大頭”,他們渴望新鮮感和角色的多元碰撞。這種受眾端的分裂與期待上的轉變,是每位中生代演員的必修課。
更深層的是,當雷佳音與張藝謀、馮小剛等頂級導演高頻綁定,部分年輕觀眾產生“資源壟斷”的觀感,質疑其擠占了新人的上升通道,這種對“公平性”的憂慮進一步削弱了他的好感度。
同時,在“拆盲盒”式情緒消費興起的當下,觀眾對演員的核心期待正發生結構性轉變,他們渴望看到突破自我、展現多面性的驚艷嘗試。
雷佳音在《刺殺小說家》中為女尋仇的父親關寧、《繡春刀2》中的錦衣衛裴綸,都曾閃現過不同的表演維度,可惜這些火花被后來海量的同質化角色所淹沒。
換個角度看,是雷佳音主動或被動地將自己禁錮在了“安全區”。
從《我的前半生》(2017)的陳俊生到《長安的荔枝》(2025)的李善德,他在“中年窩囊廢”的賽道上堪稱一騎絕塵,早已形成固化的表演模式。
當表演同質化的概率直線上升,這種創作惰性,不僅消耗著雷佳音的表演生命力,也透支著觀眾的耐心。
02
錯的是他,又并非只是他
雷佳音的困境絕非孤例,其實是整個影視行業創作同質化的集中體現。
張譯出場必是正義化身,王耀慶標配霸總氣場,沈騰永遠承包笑點——這種“看臉識角色”的現象,赤裸裸地暴露了國產影視劇人物設定的高度固化。當觀眾僅憑演員面孔就能預判劇情走向,藝術創作的魅力與懸念蕩然無存。
在經濟下行、輿論復雜、審查趨嚴的三重壓力下,片方追求“安全”本無可厚非。但癥結在于,當下對“安全”的追求已近乎畸形。
在流量明星塌房風險高、新人演員演技不穩、輿情難以把控的背景下,制片方扎堆選擇雷佳音這樣“無緋聞、人品佳、演技穩、風險低”的中生代演員,確有其現實的無奈。
編劇行業的疲軟與優質劇本的稀缺,更是雪上加霜。演員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能不斷重復演繹相似的軀殼。這種景象,無異于當年大部分電視臺長期循環播放《甄嬛傳》。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影視行業系統性缺乏對藝術創新的有效激勵機制。當游戲領域的《黑神話:悟空》憑借對西游文化的顛覆性創新引發全球矚目,主流影視創作卻仍在陳舊的套路中打轉,反差何其刺眼。
破局之道何在?對雷佳音個人而言,重拾觀眾緣需要在商業與藝術間找到新的平衡點。主動篩選劇本,大幅降低同質化角色的接演頻率是當務之急。
同時,應勇敢嘗試更具挑戰性、能打破固有形象的角色,通過顛覆性的表演重塑觀眾認知。正如胡歌所言,演員需要“喘息和沉淀”的空間。張譯也在今年華表獎二封影帝后坦言,之前作品過密,需“故意停下來,安安靜靜生活一段時間”,因為“演員得扎根生活,不然就是紙上談兵”。他直言:“我演到最多的時候,我首先自己煩自己了......拿了這個獎,不好好去生活,不好好演戲,會對不起觀眾,對不起自己,生活也會拋棄我?!?/p>
張譯同樣面臨“同質化”困擾,但其選擇暫停、回歸生活的姿態,值得雷佳音及同類演員深思。
03
破除同質化,行動是關鍵
“雷佳音之困”對于行業生態的警醒同樣值得深思。
片方需打破對“安全牌”的過度依賴。給予新人演員更多機會,盡管他們演技可能稚嫩,但若無實踐與容錯空間,行業只會陷入“青黃不接”的惡性循環。
同時,編劇行業的新生力量亟需大力扶持。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提供更多立體、多元、富有生命力的角色和故事,演員才有施展才華的舞臺,觀眾才有持續追看的熱情。
而圍繞雷佳音的這場討論,本質上是觀眾對影視創作同質化的一次集體抗議。唯有徹底打破陳規,重建一個真正尊重觀眾審美需求、尊重創作者藝術追求、鼓勵大膽創新、擁抱多元突破的健康生態,中國影視才能從根本上走出同質化的泥淖,迎來真正的百花齊放。
這不僅是雷佳音個人的課題,更是整個中國影視行業必須共同作答的時代命題。
行動,比任何辯解都更有力量。
「四味毒叔」
出品人|總編輯:譚飛
執行主編:羅馨竹
聯系郵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眾號lD:siweidush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