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趕海最佳地點推薦大亞灣的霞涌海灘、惠東的巽寮灣和雙月灣,這些地方潮間帶廣闊,退潮時露出豐富的貝類、螃蟹和沙蟲,尤其以巽寮灣的赤砂村和范和港古漁村最受趕海愛好者青睞。
霞涌海灘的沙質細膩,退潮后灘涂上總能看到當地漁民彎腰拾貝的身影。他們戴著斗笠,手提竹簍,動作嫻熟得像在翻閱一本海洋的族譜。礁石縫里藏著青蟹,沙洞里潛伏著蟶子,孩子們用鹽巴引誘這些小生靈,笑聲和海浪聲混在一起。傍晚時分,漁港邊的阿婆會支起鐵鍋,將剛挖到的沙白與姜絲同煮,鮮味飄出百米遠。
巽寮灣的赤砂村保留著古老的趕海習俗。農歷初一十五大潮時,村民會帶著特制的鐵耙和網兜集體下灘。這種工具叫“蛤耙”,木柄被海水打磨得發亮,耙齒間距剛好能篩出花甲。礁石區常有老漁民傳授秘訣:紫色海藻叢下多藏貓眼螺,潮濕的沙地若出現小孔,下面必有竹蟶。潮水退得最遠時,能撿到罕見的紅色海星,當地人認為這是媽祖賜的吉祥物。
范和港的趕海帶著濃厚的漁村文化。這里的婦女擅長制作一種叫“泥溜”的淺底木盆,盤腿坐在盆里滑行采蜆,動作輕盈如水上漂。古碼頭旁有座200年的天后宮,趕海前總有人來上香。老輩人說,清明前后的薄殼米最肥美,用九層塔爆炒,配著自釀的米酒,便是漁家待客的最高禮遇。退潮后的灘涂上,偶爾能撿到明清時期的瓷片,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遺韻。
惠東一帶的趕海總與美食相連。雙月灣的沙蟲肥美,當地人有句俗語:“月夜提燈挖沙蟲,一鏟三寸金”。鹽洲島的特產“鐵涌蠔”生長在紅樹林根須間,撬開外殼能看到淡淡的翡翠色。最有意思的是虎頭山下的“趕海夜市”,漁民們用煤油燈照明,現烤現賣剛捕獲的辣螺、將軍帽,蘸著金桔油吃,咸鮮中透著一絲酸甜,像極了這片海的味道——粗獷里藏著細膩。
惠州趕海,不僅是一種休閑活動,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海邊呼吸新鮮空氣,享受陽光與海風,有助于放松身心,增強免疫力。同時,適量運動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素質。讓我們在惠州趕海的同時,享受健康與快樂,讓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復。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