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燃情夏日,魚躍龍江”2025年中俄水域聯合增殖放流活動在黑龍江省撫遠市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主辦,撫遠市委、市政府承辦,旨在加強中俄兩國在水域生態保護領域的合作,共護江河生態,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活動現場,15萬尾達氏鰉魚從放流點躍入龍江,掀起陣陣水花。這些珍貴魚苗由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呼蘭試驗站精心培育,該試驗場副廠長孫志鵬介紹,此次放流任務是國家賦予的重要政治使命,每一批魚苗都經過嚴格檢疫和生長監測,確保符合水域生態投放標準。
值得關注的是,著名作家鄭旭東、包利民、周繼業、梁宏志、王麗娟、胡玲玲等11位詩朋文友組成文化觀察團參與活動。他們以文字為媒,記錄放流瞬間,呼吁社會關注水生生物保護,讓生態保護理念隨江水傳向遠方。
作為本次放流任務的核心執行單位,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呼蘭試驗站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與科研實力。其前身松浦試驗場始建于1950年,曾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本部所在地;1980年轉型為魚類育種和養殖科研基地;2010年因城市規劃搬遷至哈爾濱市呼蘭區并更名,2012年新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如今的呼蘭試驗站,占地面積近430余畝,擁有完善的科研設施——1000平方米辦公實驗綜合樓、1000平方米孵化育苗車間、900平方米養殖實驗車間等,280畝池塘均采用水泥板護坡泥底設計,為魚類繁育提供了優質環境。
作為我國北方魚類種質資源保護與育種的“國家隊”,呼蘭試驗站承擔著北方地區魚類新品種選育和養殖技術示范的重任。其在轉基因技術和分子遺傳育種領域長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先后承擔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0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獎項38項,8個魚類品種被認定為優良新品種。目前,基地保存有鯉魚、鯽魚等各類北方特色魚類品種24個,為水產科研提供了寶貴的種質資源。
本次放流的魚苗中,包括10萬尾7cm以上的施氏鱘和5萬尾8cm以上的達氏鰉,均為呼蘭試驗站近年育種成果的代表。這些魚苗經過科學培育,具備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將為中俄界江水域漁業資源恢復注入新活力。
撫遠市作為活動舉辦地,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交匯處,是我國淡水漁業資源的重要保護區。此次中俄聯合放流活動,不僅是兩國生態合作的生動實踐,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行動,為維護界江水域生態平衡、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記錄者:胡玲玲)
責任編輯:吳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