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數據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它是民生幸福最直觀的晴雨表。”談及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沈秀娥的話語里滿是對這份工作的敬畏與熱忱。
讓科技跑在污染前面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內展示著一幅北京市“藍天”日歷圖,詳細記載了2013年—2024年,北京市4000多個日夜的大氣數據。
“2013年冬天,北京市霧霾頻發。”沈秀娥對那段歲月仍記憶猶新,“那時候,我和團隊成員像是上了發條,日夜泡在實驗室里,與儀器為伴,做了上萬次的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后,沈秀娥和團隊成功研發出國內首套PM2.5中有機示蹤組分的監測方法,通過一次進樣分析,可以在1個小時內快速分析50多種有機示蹤物,效率比傳統分析方法提升了近10倍,可快速診斷出污染來源,這套方法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了快速診斷的關鍵支撐。
2014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發布了PM2.5來源解析結果,定量解析了燃煤源、移動源、工業源的占比,相關數據支撐北京市出臺了《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到2021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3微克/立方米。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終于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沈秀娥說,同時,這也給予他們啟示: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是守護藍天的生命線,一定要讓生態環境監測科技跑在污染前面。
2022年國慶期間,當人們沉浸在節日氣氛中時,沈秀娥正帶領著團隊在辦公室鏖戰。經過23個晝夜的連續奮戰,他們將北京市“1+N”空氣質量監測精準調度指揮平臺從概念變為現實,不僅構建起智能監測體系的技術地基,更開啟了大氣治理數字化轉型的新篇章。
經過無數次系統調試,沈秀娥和團隊終于構建起一套“智能感知—精準溯源—三監聯動—市區協同”的全鏈條技術體系。這套系統實現了環境高值熱點、超標排放等20余類問題的智能捕捉,形成“2小時反饋,4小時辦結”的閉環調度體系,高效支撐北京市三監聯動的創新管理機制。同年11月,《北京市大氣三監聯動精準治污調度平臺》和《北京市基于區塊鏈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共享融合系統》,斬獲全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優秀案例。
目前,北京市已構建起天地空移智的監測網絡,曾經依賴人工操作的實驗室,如今采用了自動化技術,成了無人化的“黑燈實驗室”;過去執法人員需要奔波于企業現場開展監測檢查,現在通過安裝在企業的智能感知在線設備,就能實現遠程實時監控,數據異常時自動預警,既做到了對合規企業“無事不擾”,又能對問題企業精準監管。
駐守監測一線
工作多年,沈秀娥經常被同事稱為“環保鐵娘子”。這稱呼里,藏著她對一線工作近乎執拗的堅守。“因為只有在一線才能摸準大氣污染治理的脈搏。”沈秀娥說。
2022年2月,當全世界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冬奧會時,在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屏幕前,沈秀娥和團隊成員正屏住呼吸,死死盯著實時跳動的空氣質量數據。“冬奧會27天賽程正好卡在全年最棘手的污染季,污染天數能占到全年三成甚至五成。”沈秀娥說。
之后,沈秀娥帶著團隊在“作戰室”扎了營。深夜兩點,墻上的掛鐘滴答作響,一群紅著眼睛的監測人仍埋首在屏幕前,跟2000多家工廠的用電數據較著勁。
“你看這家,白天用電量明明降了,后半夜怎么突然飆上去了?”有人指著曲線猛拍桌子,聲音里帶著發現貓膩的興奮,“這是在跟我們玩貓鼠游戲啊。”沈秀娥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語氣里仍帶著幾分激動。
4個月的堅守,3000多條精準線索,沈秀娥和團隊用數據織就了一張密不透風的“防護網”。最終,賽事期間實現了PM2.5濃度天天達標,濃度同比下降了65.2%,達到歷史同期最優水平。
在沈秀娥心中,監測一線永遠是最重要的“戰場”。每逢重污染天氣,她總是帶頭值守。牽頭構建新型大氣精準溯源監測技術體系時,她帶領著團隊跑遍20余個行業的1000余家企業開展現場勘察,半年時間建成了覆蓋6000多個點位的重點企業設施用電智能監測網絡,研發建立了20余種大氣污染線索智能算法集。
“監測數據關系著首都藍天,承載著萬千市民的期待,需要我們執著地追求。”沈秀娥說。
來源 | 中國環境報 作者:秦超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