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7月15日第7版)
巧家五針松拯救保護取得新突破
三代幼苗近地移植成活率達92.5%
云南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以下簡稱管護局)近日傳出好消息,經過30余年的努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巧家五針松拯救保護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就地、近地、遷地等綜合保護與實踐,巧家五針松已從35株野生種群擴繁到4000多株。今年6月監測顯示,2024年6月首次近地移植的1000株三代幼苗成活率達92.5%
據了解,巧家五針松屬于“極危(CR)”物種,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只有1處野生分布點,現存原生植株35株,分布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玉屏街道楊家灣村樟木箐(半陽坡)和中寨鄉付山村徐家灣(半陰坡)同一山體相背的兩個坡面上,分布面積不足0.5平方千米。調查結果顯示,巧家五針松林下沒有自然更新的幼樹和幼苗,自然更新能力差,且樹齡結構偏大,表現出植株枯梢、長勢弱等種群衰退跡象,因種群個體數量太少,容易受各種隨機和非隨機干擾的影響而導致種群滅絕。
巧家五針松于1990年3月首次發現,1999年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物種,2005年正式被納入云南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2008年以“極小種群物種”列入《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規劃》,2010年納入《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緊急行動計劃(2010—2015年)》,由此成為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云南省實施了“巧家五針松救護與繁育項目”。2012年,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列為全球最瀕危的100種物種之一。2021年,再次列入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名錄、《“十四五”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建設方案》100種拯救保護植物之一。
為拯救保護巧家五針松,近30年來,各級保護機構持續開展了人工繁育與苗圃地建設、就地保護、近地保護、遷地保護、種群回歸等大量的拯救保護研究工作。目前,巧家五針松35株野生種群分布區已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了防火隔離帶,實施了病蟲害防治、抗旱、宣傳教育等一系列保護措施,開展了原生境及其種群動態監測,野外種群得到了強有力的保護,有效提升了生存能力,拯救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地保護是巧家五針松拯救保護的主要措施之一,保護區管理機構從1994年開始采種育苗,1996年逐步開始上山種植。截至目前,巧家五針松建成23個近地移植點,保存3310株。
為使巧家五針松不斷擴大種群、提高適應性,1994年以來,保護區管理機構聯合科研院所,通過采種育苗等人工繁育措施,開展了大量的遷地保護研究工作。迄今,已建成遷地移植點22個,保存1038株,遷地保護點的巧家五針松長勢良好。其中,2009年播種、2012年定植在昆明植物園的50株已于2021年8月首次結實。經過科研團隊不懈努力,今年播種的6000粒巧家五針松三代苗種子萌發率達到50%以上,與往年相比提高了近20%。
下一步,管護局將通過擴大遷地保護區域和規模、嘗試近自然種植模式、嚴格分號采育工作、繼續開展第二代種人工繁育技術攻關、加強科學研究等舉措,持續提升巧家五針松拯救保護工作實效,為巧家五針松的基因保存、種群延續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 蔣朝暉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何淑倩格 編輯/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