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菲律賓海軍將一艘二戰時期的馬德雷山號登陸艦故意擱淺在中國南沙群島的仁愛礁上。當時,菲律賓宣稱軍艦因機械故障無法移動,但事實證明,這艘船被有意留在礁上,旨在建立永久性軍事存在,以宣示對仁愛礁的主權。
從那時起,這艘破舊的軍艦已在仁愛礁上停留超過9000天,至今已有26年之久。如今,它不僅成為中菲領土爭端的焦點,還因其嚴重老化與環境破壞,徹底淪為海洋垃圾。
馬德雷山號登陸艦原為美國海軍的哈尼特縣號航空母艦,建造于1944年,曾參與二戰及越南戰爭。1976年,美國將其移交菲律賓海軍,改名為“馬德雷山”號。這艘艦艇長100米,舷寬15.2米,滿載排水量4080噸,屬于老式坦克登陸艦,設計用于近岸作戰,而非長期海上駐扎。到1999年時,它已服役超過半個世紀,狀態堪憂。
1999年5月9日,菲律賓將馬德雷山號擱淺在仁愛礁,恰逢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北約轟炸的次日。當時中國正忙于應對外交危機,國內抗議活動此起彼伏,國際社會聚焦中美關系。
菲律賓顯然抓住了這一時機,以“技術故障”為借口,將軍艦擱淺,試圖在仁愛礁上搶占先機。此舉是對1995年中國在美濟礁建設設施的回應。1998年,時任菲律賓總統埃斯特拉達曾公開表示要“建立自己的結構”,1999年的擱淺行動正是這一政策的延續。
擱淺后,菲律賓在船上駐扎了少量海軍陸戰隊員,將其改造為簡易前哨站。中國立即提出抗議,要求撤船,但菲律賓以技術困難為由拒絕。自此,馬德雷山號成為菲律賓在仁愛礁的“主權象征”,雙方圍繞這艘船的爭端持續至今。
26年的風吹雨打使馬德雷山號面目全非。船體被海水嚴重侵蝕,銹跡斑斑,甲板布滿裂縫,大部分結構已沉入水下。船體與礁石嵌合深度超過5米,失去浮力,早已無法移動。菲律賓軍方多次嘗試修補,包括用鋼板焊接裂縫、灌注混凝土加固,但效果甚微。新修補的部位旁很快又出現新裂縫,顯示船體已到崩潰邊緣。
2023年10月,菲律賓曾組織一次大規模修補行動,但因中國海警船的監視和阻撓,任務未完全成功。據估計,船體每天以約2公斤的速度溶解,數千噸銹鐵正逐漸散落在礁石上。若強行拖離,船體可能當場解體,碎片將覆蓋珊瑚礁,進一步加劇環境災難。專家認為,馬德雷山號已無修復可能,預計幾年內將徹底瓦解。
菲律賓軍方仍堅持向船上駐軍提供補給,但任務愈發艱難。中國海警船經常在附近巡邏,攔截補給船只,迫使菲律賓有時通過空投補給。駐軍人數通常在10至15人之間,依靠有限物資維持生存。這艘破船雖名為“前哨站”,實則更像一座海上廢墟。
馬德雷山號對仁愛礁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容忽視。仁愛礁是南沙群島的重要珊瑚礁生態系統,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這艘軍艦的長期存在帶來了嚴重污染。
根據中國自然資源部2024年7月發布的《南沙群島珊瑚礁生態調查報告》,馬德雷山號導致礁區珊瑚覆蓋率下降38.2%,船體周圍400米內珊瑚覆蓋率銳減87.3%。報告指出,船上駐軍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海中,累計排放約5000噸污水和300噸固體垃圾,重金屬濃度超標數倍。
船體銹蝕釋放的油料、燃料殘渣及重金屬進一步毒化水質。仁愛礁特有的“仁愛鹿角珊瑚”幾近絕跡,附近海域魚類種群顯著減少。潛水調查還發現,船體周圍纏繞著約300米長的廢棄漁網,覆蓋珊瑚殘骸,嚴重破壞海底生態平衡。專家估算,受污染區域的生態恢復至少需要50年。
菲律賓對此提出異議。2024年7月9日,菲律賓西菲律賓海國家任務小組發表聲明,否認馬德雷山號是主要污染源,指責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島活動才是珊瑚礁破壞的元兇。菲律賓援引2016年國際仲裁法庭裁決,強調仁愛礁位于其專屬經濟區內,聲稱有權駐扎軍艦。不過,聲明未提供具體數據反駁中國的污染指控,僅呼吁第三方獨立評估。
無論責任歸屬如何,仁愛礁的生態惡化是不爭的事實。馬德雷山號作為一堆“海洋垃圾”,已成為環境危機的直觀象征。
仁愛礁爭端是南海領土沖突的一部分,涉及中國、菲律賓及多個周邊國家的利益。中國依據歷史權利主張對仁愛礁的主權,而菲律賓則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聲稱其位于菲律賓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馬德雷山號的擱淺被中國視為挑釁,導致雙方關系持續緊張。
自1999年以來,中菲在仁愛礁的對峙不斷升級。2013年起,中國海警開始常態化巡邏,多次阻攔菲律賓補給船。2014年,中國封鎖馬德雷山號長達三周,迫使菲律賓空投物資。
2023年8月5日,中國海警用高壓水炮攻擊菲律賓補給船,引發國際關注。2024年6月17日,中國海警船撞擊菲律賓快艇,導致一名士兵重傷,局勢進一步惡化。
美國作為菲律賓的盟友,也深度介入。1951年的《美菲共同防御條約》為菲律賓提供安全保障。2024年11月21日,美國宣布在菲律賓部署前線特遣隊,支持其海上行動。但美國是否愿為仁愛礁與中國開戰,仍是未知數。美國的“航行自由”行動雖挑戰中國的主張,卻未改變仁愛礁現狀。
2024年7月,中菲達成臨時補給協議,允許菲律賓在提前通報后為馬德雷山號提供物資,并承諾保持克制。2025年1月,雙方進一步同意合作管理南海爭端。2025年3月5日,菲律賓完成一次補給任務,中國海警未干預。如今,社交媒體顯示中國海上民兵仍在附近活動,但未見新的沖突報告。
馬德雷山號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若船體完全解體,菲律賓可能失去仁愛礁的立足點,削弱其主權主張。替換新結構或軍艦可能引發更大沖突。移除破船是另一選擇,但技術上幾乎不可行,且菲律賓不愿放棄“主權象征”,認為撤船等于向中國讓步。
中國則可能采取等待策略,讓船體自然瓦解,避免直接干預。菲律賓的加固措施延長了這一過程。外交解決是理想出路,如雙方共同撤離或聯合管理,但鑒于南海的戰略價值和民族情緒,這一前景渺茫。
環境問題可能是推動合作的契機。馬德雷山號的解體將留下污染遺產,影響兩國漁業和生態。中菲若能超越主權爭議,共同應對環境危機,或許能為仁愛礁找到出路。
馬德雷山號在仁愛礁的9000多天,既是菲律賓主權意志的體現,也是環境災難的源頭。它折射出中菲在南海的復雜博弈,涉及領土、法律、經濟與生態等多重維度。這艘破船已不再是軍事資產,而是海洋垃圾的代名詞,其解體將留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解決這一問題需超越零和博弈。中菲若能以環境保護為切入點,合作清理污染、修復生態,或許能為仁愛礁乃至整個南海爭端找到新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