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最高人民檢察院六集紀錄片《無盡的保護》在屏幕鋪展,司法實踐的冷峻與法治文明的溫度形成精妙對話。這部與電視劇《無盡的盡頭》形成互文的作品,以“附條件不起訴”“強制報告”等制度創新為敘事線索,通過真實案例的多維度呈現,構建起未成年人保護的法理坐標系與人性光譜圖,在規范分析與價值判斷的張力中,折射出中國司法發展進程中的文明自覺。
紀錄片開篇《破曉》對未成年人檢察制度的歷史溯源,恰似法治長河中的考古發掘。1986年上海市長寧區檢察院的制度創新,既是應對社會轉型的實踐智慧,亦暗合自然法學派“法律與道德統一”的理論預設。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條確立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在云南盜竊集團案中轉化為檢察官的裁量實踐——對14歲少年陸聲的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既遵循罪刑法定的形式理性,又通過司法社工介入實現實質正義,體現了實證主義法學“行為矯正”理論與恢復性司法理念的本土轉化。這種“預防與懲治的辯證統一”,在制度設計層面展現了法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微妙平衡。
強制報告制度的推行,堪稱未成年人保護的程序革命。當16名兒童被犯罪集團操控的影像呈現,制度缺位的痛感轉化為立法升級的動力。最高檢等9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意見(試行)》,將道德義務轉化為法律強制,21類報告主體的明確界定,既呼應康德“絕對命令”的倫理哲學,亦構建起未成年人保護的責任網絡。河北邯鄲未成年人犯罪案中,該制度對校園欺凌的揭露,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強制報告”專章,彰顯了司法實踐對立法演進的倒逼機制,印證了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理論的現實演繹。
紀錄片的獨特價值,在于將法律的形式正義轉化為可見可感的具體體驗。第五集《“她”力量》中,女檢察官的“一站式詢問”實踐,突破了程序法的技術范疇,建構起創傷修復的情感儀式。性別視角的引入,使司法程序成為兼具專業性與共情力的治愈場域,這種“柔性司法”在云南盜竊集團案的證據呈現中達至新境界——鐵籠中的布偶、煮肥皂的鐵鍋等實物證據,以符號化的暴力敘事,完成了對犯罪本質的現象學還原,既符合證據規則的法定要求,又實現了倫理傳播的情感動員。
庭審現場的戲劇張力,成為法理與情理對話的典型場域。爛尾樓霸凌案中,檢察官引用最高檢指導性案例的公訴發言,實質上是對“未成年人豁免論”的法理澄清。當“犯罪手段殘忍、社會影響惡劣”的法律評價,與施暴者父母的冷漠、受害者家屬的悲痛形成三重敘事,司法過程的情感辯證法得以充分展現。這種場景設置,暗合伽達默爾“視域融合”理論——法律文本的規范意旨,在具體案件的詮釋中獲得新的意義,而情感要素的合理介入,恰是實現實質正義的必要維度。
紀錄片的鏡頭語言,構成對司法文明的視覺思辨。《敬畏》一集中,刑事責任年齡的制度設計被喻為“懸崖上的安全網”,這種隱喻修辭將抽象的責任主義原則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意象,既傳遞了法律的保障性,亦暗示了刑罰的最后手段性。動態分鏡技術的創新運用,如以散落的試卷替代少年墜亡的血腥場景,實現了“暴力美學”的符號轉化——知識符號的破碎隱喻生命價值的隕落,在符合審查規范的同時,完成了倫理沖擊的藝術重構。
聲音蒙太奇的敘事策略,構建起司法認知的復調結構。家庭溺亡案中的“羅生門”式陳述,通過聲效疊加模擬出司法查明的復雜性,暗合后現代哲學對“唯一真相”的解構意識。而交響樂與童謠交織的背景音樂,在法理的莊嚴性與人性的純真性之間建立聽覺對位,恰似中國司法在制度剛性與人文柔性之間的永恒律動,印證了韋伯“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二元理論框架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
紀錄片終章《炬火》的獨白,既是價值重申,亦是問題預告。在網絡時代,虛擬侵害的技術特性、留守兒童的監護真空、家庭結構的現代轉型,構成未成年人保護的三重挑戰。最高檢推行的“督促監護令”“家庭教育指導”等制度創新,體現了司法權對社會變遷的積極回應。而“法治進校園”活動中情景模擬課程的開發、校園欺凌預警系統的建立,則將司法保護前移至教育環節,暗合《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東方智慧,展現了預防法學的實踐轉向。
人工智能時代的未成年人保護,面臨技術倫理的全新課題。“虛擬監護人”系統的應用,標志著算法倫理正式進入司法場域。這種將技術理性納入法治框架的嘗試,既是對康德“人是目的”哲學命題的當代詮釋,亦提出了“如何防止技術異化”的倫理追問。未來的制度進化,需要在數據隱私保護與未成年人權益保障之間建立新的平衡機制,在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的辯證運動中,構筑數字時代的未成年人保護屏障。
《無盡的保護》的價值,在于它不僅是對現有保護體系的影像記錄,更是對司法文明的哲學叩問。該片以六集的敘事體量證明:現代法治不是概念法學的邏輯游戲,而是無數司法者在規范正義與個案正義之間的智慧實踐;真正的司法藝術,在于在保護與懲罰的制度張力中,尋找符合人性發展規律的最優解。當鏡頭以孩子們的笑臉作結,這不僅是對司法溫度的具象呈現,更是一個國家對法治文明的莊重承諾——這種承諾,正如韓非子所言:“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在規范與價值的雙重進化中,我們終將抵達更具包容性的法治文明新境界。
作者簡介
李婭楠,甘肅慶陽人,湖南大學法學碩士,從檢2年,現為寶應縣院五級檢察官助理。個人座右銘:心素如簡,筆落皆赤誠;意清若泉,墨行俱本真。
來源:《檢察日報》
文字:李婭楠
編輯:吳乾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