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佛山市順德區通報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截至通報發布,順德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均為輕癥病例。詳情如下:
情 況 通 報
2025年7月8日,我區監測發現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市區各級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專業力量,全力開展防控工作。經主動病例搜索和檢測,截至7月15日,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均為輕癥病例。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癥狀以發熱、皮疹及關節疼痛為主。該病與登革熱相似,主要由伊蚊(俗稱花斑蚊)傳播,可通過清理孳生地、殺滅蚊蟲等措施阻斷傳播途徑。
當前正值高溫多雨季節,蚊蟲活動頻繁,已進入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高發期。在此,提醒廣大市民,增強防控意識,定期翻盆倒罐、清理積水、清除雜物,從源頭上消除蚊蟲孳生環境;加強個人和居家防蚊措施,避免蚊蟲叮咬;若出現上述類似癥狀,請及時就診,并主動告知旅居史和蚊蟲叮咬史。
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應對蚊媒傳染病挑戰,守護健康家園。
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
2025年7月15日
什么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取自基馬孔德(kimakonde)語中的一個詞,意思是“變成歪曲的”,描述病人因關節疼痛而彎腰的樣子。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經伊蚊傳播,以發熱、皮疹及關節疼痛為主要特征的急性傳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亞證實了基孔肯雅熱流行,1956年分離到病毒。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東南亞地區,近年在印度洋地區造成了大規模流行。
新華社資料圖
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途徑是什么?
基孔肯雅病毒通過受感染的伊蚊叮咬而傳播給人類。主要傳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基孔肯雅病毒有哪些臨床癥狀?
高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痛。可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結膜充血、腹痛、斑丘樣皮疹或出血癥狀。一般持續數天或甚至數星期。
如何治療?
目前無治療基孔肯雅熱的特效藥物和疫苗,主要采取降溫、止痛等對癥處理;發熱期應臥床休息,不宜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
基孔肯雅熱主要在哪些地區流行?
基孔肯雅熱主要流行季節為夏秋季,熱帶地區一年四季均可流行,病例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亞和東南亞地區。該病流行的非洲國家和地區主要為坦桑尼亞、南非、津巴布韋、扎伊爾、塞內加爾、安哥拉等。基孔肯雅熱也在亞洲的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菲律賓等國家流行。
日常防護三句話:
1.翻盆倒罐清積水。室內水生植物3-5天換水一次,儲水容器要加蓋,沒有蚊蟲孳生地就可以大大減少蚊蟲的叮咬。
2.積極動手滅蚊蟲。蚊香、電蚊拍、防蚊噴霧要備好,衛生死角要處理,沒有蚊蟲的叮咬就沒有此類病毒的傳播。
3.個人防護要做好。出門穿淺色長衣長褲,戶外樹蔭草叢少逗留,家里安裝紗門紗窗,睡覺時掛蚊帳。
來源:健康順德、寶山疾控、泉州晚報、羊城派、南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