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高考落幕,志愿填報這場無硝煙的戰役已在千萬考生家庭打響,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志愿填報市場被徹底 “AI 化”。
各類高考 AI 智能體廣告刷屏社交平臺,互聯網大廠攜最新大模型技術大舉入場,傳統填報咨詢師則靠 “王牌課程” 維系高端客戶群。免費智能工具與數萬元 “網紅課程” 并存,讓本就復雜的志愿填報博弈更顯微妙激烈。
艾媒咨詢報告顯示,2025 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模預計達 10.9 億元。AI 技術的全面滲透,正將這門承載千萬家庭厚望的生意,推向產業重構與競爭升級的臨界點,高考志愿填報已真正進入大模型時代。
“這個行業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完成了產品形態的重新定義。”靠譜AI創始人劉建華對界面新聞表示,“沒有大模型參與的填報系統已被視為‘落后產品’,這從根本上改變了行業門檻。”
“信息孤島”
高考志愿填報早已不是“知道分數,選個學校”那么簡單。在高考制度變遷的背景下,這一環節的復雜性和專業性日益凸顯。
改革開放以來,高考志愿填報經歷了兩輪關鍵制度演進:1995年起從“估分報志愿”轉向“知分報志愿”,2008年起逐步推行“平行志愿”替代原有的“梯度志愿”模式。政策設計初衷是為了降低“掉檔”風險,但意外后果是——規則更復雜,選擇更繁復,填報難度顯著提升。
90后一代普遍經歷的是“老高考”填報模式,志愿數量有限,核心邏輯就是用現有分數匹配理想學校。但2015年后陸續普及的“新高考”制度,讓局面的復雜程度發生質變。
如今,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省均已進入新高考模式,分為和“院校專業組”和“專業(類)+院校”兩種填報方式。
前者仍以院校為主要考慮對象,只是高校將所有專業分為幾個大類(組),存在專業組內被動調劑的風險;后者雖不會出現志愿調劑,但可能導致有的高校熱門專業招生分數較高,另一些專業則較低。
新高考兩種主要的填報模式 制圖:界面新聞記者查沁君
高考志愿填報難度與信息差顯著,如四川本科 B 段可填 270 個專業志愿,浙江 “專業 + 院校” 模式有 96 個志愿,且各省招生數據分散,無統一接口,教育薄弱地區考生易陷 “信息孤島”,志愿填報成 “第二次高考”。夸克免費志愿報告超千萬份,超半數用戶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
AI 大模型激活了市場。夸克早期整合數據供查詢,大模型普及后,AI 升級為決策輔助系統,歷經靜態查詢、機器學習預測、智能體系統三代。當前玩家有官方平臺(權威但體驗差)、互聯網大廠(有流量和技術優勢)、垂直創業公司(業務聚焦)。
競爭關鍵在數據源和預測算法。數據源需全面精準,各機構需大量人力校對;預測算法要應對變量,不同機構方法不同。
AI 雖強,真人規劃師仍不可替代,形成 “三角共生”。專家認為 AI 可作參考,不能替代人,因其難觸及個性化層面。行業面臨周期性強、增長瓶頸等問題,不少機構尋找第二增長點,生涯教育被提及,且需回歸本質,避免將教育焦慮貨幣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