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吉卜力工作室董事長兼制片人鈴木敏夫回憶,宮崎駿做《龍貓》是從頭到尾邊哼歌邊做的,這是宮崎駿想做的電影,但當時的票房并不理想。
后來,《龍貓》斬獲各大獎項,衍生品也賺個盆滿缽滿,給吉卜力帶來巨大利潤,也成了吉卜力作品的標志。
《龍貓》出現的家,背后有一座小山丘,前面有小河流過,畫的就是宮崎駿小時候住的家,這是昭和三十年代之前日本中產之家的常見樣式。
宮崎駿記錄老房子的初衷是因為眼看著老房子的陸續消失,少年時代的記憶陸續被抹去,“如果這樣的老房子不存在了,我們將來恐怕無法定義什么才是好的家。”
▲ 《龍貓》電影劇照(1988年)。
宮崎駿決心去尋找讓他感覺美好宜居的家,在東京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哪里有“龍貓的家”?
龍貓是森林的精靈,偶爾暗自住進人類的家里。即使在東京這樣的大都市,也有龍貓想住的家。我們一起去拜訪吧。
▲ 書本封面。
越老越睿智的庭院
K女士的家讓宮崎駿一見難忘。
其實早在五年前,我就曾偶然從門前經過,當時我就像被釘在原地般無法挪步。庭院中的樹枝從灌木籬笆上方探出,在小巷里落下濃重的影子,簡直復刻了我記憶中的兒時風景。籬笆上纏繞著薔薇花枝,形成一道花墻,已難看見其下的籬條,我向內張望,滿園皆是爛漫奪目的綠意。
庭院不像設計師所為,顯然是外行的主人喜愛草木,隨心而種。
草木修剪過,但并非毫無章法,而是為了讓長得快的樹木不影響他者。在漫長的歲月里,樹木自身似乎也明白了這個道理,如今已不會只顧伸展自己獨占陽光,真是越老越睿智。
這所住宅不算大,是棟平房,保留當年時興的西洋風格,除了安裝雨水管,沒有經過任何擴建和改造。
▲ 來自書本。
宮崎駿上門拜訪,和他想象一樣,房子的主人也是“越老越睿智”。
K女士在設計研究所當了三十年老師,這房子原本是她的叔叔嬸嬸的房子,兩位老人沒有孩子,她繼承了他們的房子,滿懷珍惜地住下來。
她說房子沒有裝鋁窗,真的很冷,但她不難受;她放任草木生長,一回到家,心就放松下來。
所謂家,就是人、住宅、庭院植物一起生長的空間。在這片土地上,只要有縫隙,植物就會生長。
所謂日子,就是我們和房屋、和植物、和所有生靈共同度過的悠長時光。就算偶爾困惑,偶爾彷徨,我們拿起剪刀時也始終不忘對它們的關照,這就是好的家。
▲ 來自書本。
和櫸樹共生的家
M夫婦的家和兩棵巨大櫸樹共生。房子深得她的父母喜愛,當時她的母親喜歡植物,什么都種,父親從不干涉。
“櫸樹真是漂亮,雖然會擔心屋頂漏雨,但小鳥會飛來,涼爽的風也會吹來。”
▲ 來自書本。
外墻沒有直接修到路邊,而是立在離街道一米多遠的位置;外墻的牌子不是寫“禁止停車”,而是“如萬不得已需要停車,請與屋主聯系”。屋主說,經常有人把車停在那里打盹。
美好的家會養育出美好的人,養成終生好修養。
一個典型的美好之家,能涵養出不介意麻煩、內心知足的人。這個家留住了整個街區的風景,為小鳥們提供了安心的住所。
▲ 來自書本。
外廊和小書房
K先生的家保留外廊。
外廊,特別是朝南面向庭院的外廊,除了用作通道,還有連接室外與室內的作用。日本民族創造了在一塵不染的榻榻米上光腳生活的罕見習慣,另一方面又將植物棲息的外部世界與自己內心隔開。
宮崎駿說,無論多時髦的住宅,如果沒有外廊,他也不會心動。
土地被無限細分,住宅不斷走向密封化,仿佛要全面驅除外界環境。伴隨這一過程,我們民族的精神構造無疑也會變化。
但是,擁有外廊,擁有能夠閑望的庭院,這種對安穩時光的憧憬,依舊深深扎根在我們心中。
▲ 來自書本。
在貫穿房間南側的走廊盡頭,有一個小書房,以前經常會用到這個房間。
堂兄弟們從這里出發去學校,來東京的親戚會在這里逗留,孩子們曾把這里當做學習室。如今,這個房間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玩舊的積木、褪色的鐵皮玩具、泛黃的書籍,都整齊地保存在房間中。什么樣的童年的青春曾在這個房間流淌過?我不覺默然,一時不知該如何面對心中的傷感。
▲ 來自書本。
森林般的庭院
“K子”的家坐落在郊外住宅區,街區雅致安靜,家家戶戶都有庭院,圍著灌木籬笆,種著各色樹木。
就在這條快要被人遺忘的巷子里,我邂逅了那棟住宅。院子里樹木森森,乍一看讓人誤以為無人居住。
高聳的樹木枝杈重疊,幾乎奪去了房屋的全部日照。看起來肆意生長的草木其實是被打理過的。庭院里地面仿佛林地,但被打掃得干干凈凈,竹籬笆和玄關也有日常保養的痕跡。
▲ 來自書本。
“K子”介紹,房子當年修建時,母親在很多細微之處下了功夫。為了讓兩個女兒能夠在充足的陽光下無礙地玩耍,庭院鋪著當時罕見的草坪,還有白色的秋千。
“我喜歡從樹葉間灑下來的陽光。”她仰望著野茉莉樹說道。
繼承這棟家宅后,她專注于工作,庭院不知不覺成了現在的樣子。“這個家的歷史就是我的歷史,寫滿了我和母親的回憶。都說每修繕一次,家的生命就能延長十年,我和丈夫決定滿懷珍惜地住下去。”她如此總結。
▲ 來自書本。
老奶奶和櫻花樹
O先生家的老奶奶非常喜歡草木,她和丈夫把喜歡的草木全都種在庭院里。
十多年前,男主人去世,老奶奶的視力和聽力也在衰退,腿腳不好,基本不出門了。
如今除上十五分鐘草都會讓她深感疲憊,但用她的話說,這種事沒法拜托別人。確實,這里野草繁多,留下哪些,拔掉哪些,別人無法辨別。每一棵樹,每一株草,甚至每一個尚未發出的芽,都滿載著夫婦二人的回憶。
老奶奶的庭院百花齊放,櫻花樹一個人也抱不住。
▲ 來自書本。
威嚴庭院
Y老先生極其頑固,庭院是請手藝精湛的匠人修建的,當年老夫人非常勤懇地打理庭院,掃帚從不離手。
孫輩是不能在爺爺的庭院里玩耍的,只有磚石露臺是他們的地盤。
兩個女兒小時候很害怕壁龕里放的東西。在幼小的孩子眼里,爺爺居住的幽暗別棟就像另一個世界。
▲ 來自書本。
在宮崎駿看來,養育孩子不僅需要明亮和溫暖,也需要幽暗和迷宮。
爺爺可怕的房間和禁止入內的威嚴庭院,豐富了兩個孫女的回憶。和那些明快的、可以跑來跑去的庭院相比,哪種更好,無從得知。
▲ 來自書本。
“救了”一個庭院
宮崎駿拜訪以上六棟住宅,結構各不相同,都因老舊給主人的生活帶來各種不便,但他們都愿意繼續住下去。
宮崎駿喜歡擁有“暗面”的家,這樣會帶來想象力。
庭院啊,還是稍微雜亂些好。很多人想讓自己的居住空間充滿綠色,但那些只認真修剪自家庭院樹木的人家,會讓我覺得小氣。
如今,特別是東京,即使好不容易保留了一方庭院,四周也難免被住宅用地迅速占滿。在那樣的庭院里頑固生長的樹木,會讓真正喜歡植物的人心生憐愛,無法下手修剪。
庭院之所以會稍顯雜亂,是因為想讓植物自然生長。只要看看庭院的狀態,主人的性格便一覽無余。
▲ 來自書本。
宮崎駿寫的書就像他的動畫一樣,用溫暖的方式來講述世界。
《龍貓的家》有手繪畫稿和隨筆,描繪他喜歡的房子,這些都是“會長出龍貓的家”呀。他沒想到,這本書還令一個美好的庭院免遭拆除。
這本書第一次出版時,K女士的家就被大家稱為“龍貓的家”。2007年,K女士將租用的土地返還給原來的主人,庭院面臨消失的危險。于是附近的人發起聯名請愿,請求留下K女士的家和庭院。
2008年,杉并區政府出資購買那片土地和相鄰的停車場,計劃修建公園,房子將被保留下來。沒想到一場意外的大火燒毀了K女士的家,公園失去了核心。
想到那些將這個家視為珍寶的人們的心情,我就覺得“無論如何不能放任不管”。房子已經燒了,改建成公園的計劃也許會不了了之。于是,我將自己的設想的公園畫成圖紙,提交給杉并區政府。經過一番努力,“A的庭院”終于對外開放。用我老婆的話說:“這是孩子他爸做過的最好的工作。”
▲ 宮崎駿向政府提供的部分圖紙(來自書本)。
宮崎駿不想住在整齊劃一的街區,人工制造的東西,總有違背天然的感覺。有年頭的街道之所以好走,因為那些道路是由人們一腳一腳踩出來的,行走其中,總給人安穩的感覺。
古老不等于美好,就像庭院的花草,不是種下就行,如果不能打理,就不要隨意種植。認真維護的空間才會變得宜居,如果做不到就不會有好房子、好庭院、好景色。
說到底,宜居并不單指自己的家,更重要的是借景。要從他人的地方借景,同時也不可只考慮自己,還要好好考慮自己的家如何成為他人可以借用的風景。只有考慮彼此,才能讓人與人之間的邂逅與聯系化為美好的風景。
(本文文字原創。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