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氣沖云霄,百獸林中奔跑;鳳凰展翅翱翔,群鳥枝頭歡叫;寶樹栩栩如生,蜀繡惟妙惟肖……”誰能想到,這一件件造型各異的藝術品,是由一個全部由殘疾人組成的特殊群體――退伍傷殘軍人袁其濤和他的暖陽自強工坊,用數百根到千余根不等的細鋁絲編織而成。
在外人看來,這些工坊只是一間間普通的車間,而對80多名殘疾人來說,這里是他們共同的家:有大愛,有溫暖,有事業,有理想,更有成就感。就像歌里唱的那樣:“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在這個充滿愛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我知道,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
夏日流火,熱浪襲人。7月14日,位于四川省青川縣竹園鎮的青川縣工業園區,佳興鋁業公司暖陽自強工坊里,工人們正在聚精會神地手編作業,涼爽的空調為他們送去絲絲涼意。男工們,有的在做松柏、發財樹,有的在做十二生肖;女工們,有的在編織蘇繡、蜀繡,有的正在進行直播。殘疾人事業部總經理袁其濤和他的助理則穿梭于每個車間,與工人們交流與探討如何改進和提升工藝水平。
袁其濤(右)向客人介紹產品。劉保剛供圖
“我到過很多企業參觀,能夠吹著空調工作的真的很少見,有空調的車間更是沒見過。能夠提供這樣優越的環境,袁總想得真是太周到了!”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感嘆道。
袁其濤,1996年12月參軍入伍,在執行一次特殊任務中右手小臂嚴重受傷,血管斷裂,被植入永久性血管,雖然立了功受了獎,卻從此成了一名傷殘軍人。2001年12月退伍后,袁其濤被安置在陜西寧強縣經貿局下屬企業工作,之后受企業委派到西安負責銷售工作。身殘志堅的他,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十多年歷練下來,積累了豐富的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經驗。2025年2月19日,他成功應聘至青川佳興鋁業公司任董事長助理。
袁其濤平時最喜歡唱軍歌,因為能夠給他帶來精神的鼓舞,特別是每當唱起《戰友之歌》的時候。也就是這首歌,讓袁其濤萌生了新的想法——身為殘疾人的他決定帶領更多殘疾人創業就業、抱團取暖,每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的想法得到公司領導班子的一致認可。公司隨即成立殘疾人事業部,袁其濤由董事長助理改任殘疾人事業部總經理。他們面向青川及周邊地區廣泛發布招聘就業信息。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吸引了川陜甘三省四市數十個縣的殘疾人前來報名。
這些工人中,多數都是中高度殘疾人,甚至是經歷過九死一生的人。他們進廠前大都沒有什么手藝,也沒有企業愿意接收他們,連打零工的機會幾乎都沒有。來到暖陽自強工坊后,他們擔心自己如果做不好會失去這份工作。
“我們來到這里就是一個集體、一個大家庭,不會拋棄任何一個人!”袁其濤把自己當兵的經歷與大家分享,“剛入伍的新兵與你們一樣,什么都不會,但經過3個月的摸爬滾打之后,個個都成長為合格士兵!只要大家有信心,鐵棒也能磨成針!”
在袁其濤的鼓勵下,工人們漸漸放下思想包袱,為了共同的夢想,為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互幫互助、密切合作,在不同崗位上,通過自己雙手創造價值。
同時,他們還成立了8個人組成的直播團隊,利用自媒體平臺向廣大網友展示殘疾人的創業就業過程,展示這個特殊群體制作的各種工藝品,宣揚殘疾人自立自強的精神。
張艷紅是青川縣騎馬鄉人,今年36歲,由于上肢肢體殘疾,總感覺自己低人一等,平時都極少出門。自從來到暖陽自強工坊,她真正感覺到,這里就是自己和同事們人生揚帆起航的地方,舒適的工作環境、融洽的同事關系讓她性格也漸漸開朗起來。她和工坊里的兄弟姐妹們在生活上相互關心、相互照顧,在工作上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工作之余,她總愛把自己平時最喜歡的一首歌《隱形的翅膀》唱給大家聽:“我知道,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我終于翱翔,自強不息的世界,事業多榮光!”
“做不好不要緊,大不了從頭再來!”
根據每個人的自身條件,袁其濤進行了科學分工,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考慮到大家的身體情況和健康狀況,工作區的每個車間都配備了空調、飲水機,活動區也添置了健身器材和殘疾人康復器材,生活區的每個宿舍都有衛生間,空調、熱水器、洗衣機等各種設施一應俱全,讓大家感受到家的溫暖。
這些工人,有的上肢殘疾,卻一絲不茍地去完成每個編織動作;有的失去了雙腿,卻拄雙拐堅持作業;有的失去了雙手,卻依舊用雙臂捧著抹布、拖把,把車間、樓道、衛生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有的雖是肢體殘疾、言語障礙,但卻在食堂展示著自己的廚藝,為整個團隊烹飪一日三餐;部分沒有動手能力的,則組成保安隊,負責巡邏和安保,守護廠區平安。
袁其濤(中)指導員工做工藝品。劉保剛供圖
“在暖陽自強工坊,大家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工作是第二位的。”袁濤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就是要更好地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引導和幫助每個殘疾人培養自立自強的心理,培養他們團結互助的精神,讓他們在舒心的工作環境里,真正實現勞有所得、創造幸福生活,體現人生價值。
團隊根據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和特長,每3個人成立一個互助組,讓大家在工作相互學習、在生活中相互幫助,并專門從醫院請來醫護人員傳授常見突發性疾病的緊急救助知識和施救辦法。特別是針對一些特殊群體,比如腦梗等,隨時有人陪伴在身邊,確保每個人都能被照顧到位。
30歲的柳超來自廣元市利州區河西街道回龍河工業園區學工村,不僅肢體殘疾,且身患癲癇疾病。今年6月21日,他正在車間工作,突然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當時很多女工都被眼前一幕嚇著了。這時,互助組一邊通知附近醫院醫生,一邊利用所學的醫護知識上前急救,經過數分鐘忙碌,柳超漸漸恢復了意識。互助組把他扶進宿舍喂藥,通知食堂做好病號飯。
團隊特別關注職工的心理健康,專門在辦公區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不定期請專業心理醫生為職工進行心理疏導,教他們學會自我減壓、調節情緒、增強自信。
為進一步激發殘疾人創業就業的信心,袁其濤在殘疾人事業部車間掛起了暖陽自強工坊的牌子。
“每當上下班看到這塊牌子,心底就會升起一種無形的動力!”來自廣元市朝天區沙河鎮的岳金生說。之前,由于肢體殘疾,他一直感到很自卑,出門都要低著頭躲著人走。在來到暖陽自強工坊工作的半年多時間里,家人、同事都說他像變了個人:工作上充滿自信,生活上充滿陽光。
“規律的生活確實在悄悄地改變著每一個人,讓他們學會工作、學會生活。”袁其濤深有感觸地說,“雖然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同工作、同學習、同勞動、同休息,80多個兄弟姐妹組成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學習手編工藝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都經歷了很多次的失敗。袁其濤說,大家正式上崗那天,看到師傅演示著復雜的編織過程,看著那一捆捆密密麻麻的鋁絲,再看看那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心里犯起了嘀咕:“同樣的產品能否出自自己之手!”
“對于手編工藝,是沒有正常人殘疾人之分的,只要有動手能力,刻苦學習技能,靈活掌握動作要領,一定可以做好!”袁其濤和師傅們不斷勉勵大家,“做不好不要緊,大不了從頭再來!”
“所有夢想都開花,歌聲多嘹亮!”
看似簡單的手編工藝,其實需要經過一個精雕細琢的過程。來自青川縣喬莊鎮瓦礫村的楊茜對此深有體會。
楊茜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做“發財樹”。雖然師傅現場教學,她最終還是把“發財樹”擰成了“大麻花”。但在師傅的指導下,她和姐妹們白天在車間里請教,晚上帶回宿舍反復練習,經歷過一次次失敗后,手編技能不斷提升,動作要領不斷熟練。最終,一棵金光閃閃的“發財樹”展現在大家眼前,成為工坊里第一件成功的藝術品。
仔細端詳著這個親手制作的“寶貝”,楊茜禁不住淚珠掛滿雙頰,周圍的姐妹們也都歡呼起來,紛紛向她表示祝賀。
“慢工出細活,細工出巧匠。”楊茜介紹,這棵發財樹,是她一個人連續工作7天,使用980根鋁絲做成。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成功,一輩子都忘不了!
和楊茜一樣,經過3個月的刻苦訓練,其他同事也成了自強工坊里的能工巧匠。隨著手編技術的熟練,大家的制作工藝水平不斷提升,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更通過自食其力有了穩定的收入。同時,企業還積極對接上級殘聯部門,落實好相關政策,讓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到不同的國家政策福利。
“自從融入這個集體后,大家收獲的不僅僅是穩定的收入,更多的是鍛煉了意志毅力,培養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收獲了寶貴的情緒價值!”袁其濤意味深長地說。
暖陽自強工坊員工正在工作。劉保剛供圖
來自廣元利州區的羅文鍵,今年剛滿20歲,不但身體殘疾,還伴有嚴重的腎病,因此從小便產生了自卑的心理,患上了抑郁癥。過去,為回避左鄰右舍看他的異樣眼光,他把自己關在屋里,長期失眠,心情煩躁,無法安靜。
來到暖陽自強工坊后,他也曾一度自暴自棄,認為自己啥都不行。袁其濤為他定制了專人幫扶措施。在工作上,師傅耐心地教他手編工藝;在生活中,大家都安慰他、幫助他,陪他聊天、拉家常、談夢想,一起唱歌、娛樂。
“說實話,在來這里之前,我自己都不知道能做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夢想,更不敢與人談夢想……”如今的羅文鍵,從以前的“悶葫蘆”變成了“小喇叭”,從手編小白成為技術骨干,連他自己都覺得自己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經過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測評,他之前的疾病減輕了很多,抑郁癥也沒有了。他在日記中這樣寫到:我終于看到,所有夢想都開花,歌聲多嘹亮……
“勞有所得,勞有所樂,自強不息,堅強生活”,這是暖陽自強工坊的企業精神。據袁其濤介紹,這個殘疾人創業就業團隊中單身家庭很多,需要從工作和生活的諸多細節去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幫助他們。
為活躍職工業余生活,袁其濤把能唱歌、跳舞等具有一技之長的職工召集在一起,組成了一支六人的殘疾人小藝術團,通過在青川一中任教的妻子請來學校的音樂老師指導他們編排節目,并多次走進車間、廠區為大家義務演出。
今年春節前夕,這支藝術團參加了與青川一中的校企聯歡晚會,用他們特殊的方式為學校師生、廠區職工和附近群眾獻上一臺精彩的演出。其中,一曲小合唱《感恩的心》打動了臺下所有觀眾。
據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他們的殘疾人事業處于起步階段。下一步,將繼續擴大創業就業范圍,組建一支五百人左右的創業就業團隊,認真學習省內外實踐經驗。打造第二個“戰旗村”,這是他們最終的目標。(劉保剛、文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