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的戰火一燒起來就沒停過,日子是越來越不好過,為什么一直在打仗呢?更讓人費解的是,為啥沒有大國給巴勒斯坦提供軍援呢?
巴勒斯坦為啥總在戰火中飄搖
巴勒斯坦的地理位置堪稱“兵家必爭之地”,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交界核心區,就像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上的超級“交通樞紐”,各方勢力都盯著這塊戰略要地。19世紀末期,猶太復國主義思潮涌動,大批猶太人懷揣“復國夢”,陸續遷徙至巴勒斯坦地區定居。到了1947年,眼見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矛盾不斷激化,聯合國試圖從中斡旋,推出了181號決議,提議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家與猶太國家,希望借此平息紛爭。
1948年,以色列單方面宣布建國的消息,如同投入中東局勢的一顆重磅炸彈。周邊阿拉伯國家認為這嚴重侵犯了自身利益,一場蓄勢待發的沖突瞬間被點燃。阿拉伯多國迅速組成聯軍,試圖以雷霆之勢遏制這個新生國家的發展,如同試圖撲滅剛燃起的火苗。然而戰場上的局勢卻出人意料。盡管阿拉伯聯軍在兵力和裝備上看似占據優勢,但以色列憑借高效的軍事動員和頑強的戰斗意志,展開了一場絕地反擊。這場戰爭不僅沒有讓以色列覆滅,反而成為其擴張的契機。
從那以后,中東戰爭又陸陸續續打了好幾次。每打一次,以色列就多占一點巴勒斯坦的土地。巴勒斯坦人就這么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家園被一點點蠶食,大量土地被以色列占了,好多人被迫離開家鄉,成了難民。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現在全球有好幾百萬巴勒斯坦難民呢,他們在約旦、黎巴嫩、敘利亞等周邊國家,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艱難。
而且,以色列建國后,還通過各種手段繼續擴張領土,現在實際控制的土地比聯合國當初劃給它的多多了。巴勒斯坦人被擠在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這些小塊地方,就像被關在一個個“小籠子”里。這些地方面積小,資源還匱乏,周圍還被以色列的定居點、隔離墻和軍事檢查站包圍著,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動都受到了極大限制。
巴勒斯坦地區水資源特別稀缺,水比油還金貴。因為該地區大部分的水資源都被以色列卻控制了。以色列自己建了一堆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統,把大量水資源用在本國的農業和工業發展上,巴勒斯坦人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能不產生矛盾嗎?
除了外部勢力的擠壓,巴勒斯坦內部也面臨著嚴峻的整合難題。巴勒斯坦境內存在多個政治勢力,其中法塔赫與哈馬斯最為突出。二者理念南轅北轍,如同兩條難以交匯的平行線。這種理念上的巨大分歧,導致巴勒斯坦在應對以色列時,難以凝聚成統一的力量。就像一盤散沙,無法形成合力,在國際談判桌上的話語權也被大幅削弱。當外部勢力施壓時,內部缺乏一致的應對策略,使得巴勒斯坦在爭取自身權益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另外,國際社會在巴以問題上的態度也很復雜。美國一直以來都偏袒以色列,每年給以色列提供幾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還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給以色列撐腰。有了美國這個“大哥”的支持,以色列在國際事務中就更加有恃無恐了。
中東地區的其他國家,像伊朗,就支持哈馬斯等巴勒斯坦激進組織,給他們提供武器和資金,想借此對抗以色列和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而沙特阿拉伯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又擔心伊朗勢力擴張會威脅到自己的安全,所以在巴以問題上和以色列保持著一定的默契。這么多國家在里面攪和,各有各的算盤,巴以沖突能不復雜、能不長期持續嗎?
大國為啥不軍援巴勒斯坦
按道理說,看到巴勒斯坦被欺負成這樣,大國應該站出來幫幫他們啊,可為啥就是沒有大國軍援巴勒斯坦呢?首先,以色列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實力可不弱,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也有一定影響力。它和很多國家都有合作,特別是和美國關系鐵得很。
一些國家在考慮要不要給巴勒斯坦提供軍援時,就會有很多顧慮。他們擔心一旦過度支持巴勒斯坦,會惹惱以色列,進而影響自己和以色列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合作。而且,部分阿拉伯國家在巴勒斯坦問題上也存在分歧,沒有形成統一的立場和行動。大家都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可這些阿拉伯國家自己都“鬧別扭”,就沒辦法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來支持巴勒斯坦。
出于自身戰略利益的考量,美國長期以來都是以色列最堅實的后盾。多次在聯合國安理會等國際組織中使用否決權,阻止對巴勒斯坦有利的決議通過。讓巴勒斯坦很難在國際規則下獲得公平的對待,也嚴重影響了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進程。
俄羅斯、中國等大國呢,雖然一直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也給巴勒斯坦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和發展支持,但是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相對有限,很難在巴以沖突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且大國之間也存在利益博弈,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很難形成統一、有效的行動方案。每個大國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考量,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很難達成一致,這就導致國際社會在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時,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很難真正落到實處。
巴勒斯坦經濟狀況太差了,長期依賴國際援助。國際社會雖然給了一些資金援助,但對于巴勒斯坦巨大的發展需求和財政赤字來說,這些錢只是杯水車薪。而且,以色列對加沙地帶進行封鎖,大量人道主義物資都很難送進去,更別說軍援物資了。就算有國家想給巴勒斯坦提供軍援,這些物資也很難順利到達巴勒斯坦人手中,援助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中國在巴以沖突中的態度和行動
面對持續的戰火,中國始終高舉和平旗幟,堅決反對任何以暴制暴的行徑,反復呼吁國際社會應凝聚共識,推動巴以雙方摒棄對抗,以對話談判搭建化解分歧的橋梁。
目睹巴勒斯坦民眾深陷戰火泥潭,中國迅速付諸行動傳遞溫暖。一方面,通過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與聯合國相關組織,緊急劃撥200萬美元人道主義援助款;另一方面,經由埃及向加沙地帶輸送價值1500萬元人民幣的食品、藥品等急需物資。這些雪中送炭的援助,雖無法從根源上終結沖突,卻實實在在為當地民眾撐起了抵御困境的保護傘,點燃了黑暗中的希望之光。
在國際舞臺上,中國積極扮演斡旋者角色,與各國密集溝通協調,倡導各方保持理性克制,堅定維護巴勒斯坦的合法權益。在聯合國等多邊場合,中國多次擲地有聲地表明態度,主動推動國際社會聚焦巴以沖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積極發揮引領作用,牽頭推動通過重要決議,全力促成加沙地帶人道主義暫停機制,推動建立救援物資輸送通道,為拯救更多鮮活生命開辟“生命之路”。
巴以沖突的問題太復雜了,涉及到歷史、宗教、領土、資源等多個方面的矛盾,再加上國際社會各方利益的博弈,導致巴勒斯坦一直在戰火中掙扎,大國軍援也難以到位。但不管怎么說,和平是大家共同的期望,希望未來巴以雙方能找到和平共處的方式,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再受戰爭的折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