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著的政權,是守不住國土的。”這句話用來形容現在敘利亞南部的局勢,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南部】
據敘利亞國家通訊社報道,本月14日,以軍對敘南部蘇韋達省多地發動空襲,目標包括坦克車隊與軍事設施。敘利亞方面隨即發聲,要求其他國家不得“干涉敘方內政”。
以軍之所以空襲敘利亞,還要從不久前的一樁沖突說起。本月13日,敘利亞南部的蘇韋達省爆發激烈武裝沖突。
根據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消息,這次沖突發生在當地德魯茲人群體與貝都因部落之間。沖突已經造成至少99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傷亡者中甚至包括兒童。沖突發生的第二天,敘利亞臨時政府就向當地部署了安全部隊,來平息沖突防止局勢繼續惡化。
按道理來說,這場沖突發生在敘利亞境內,是敘利亞的內部事務,由敘利亞政權來進行管控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了,其他國家即便有所關切和異議,也應該通過外交渠道進行表態。但以色列偏偏不走尋常路。
此次以軍對敘南部發起轟炸,給出的理由非常的冠冕堂皇。以國防部長卡茨表明,以軍此舉是在對敘利亞政權發出“明確信號和警告”,卡茨還表示以色列“不會允許德魯茲人被傷害”。
【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
以色列說得正氣凜然,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只是借口。畢竟攻擊德魯茲人的不是敘利亞政府,而是另一支地方武裝,可以色列卻專打敘政府軍。這到底是“保護德魯茲人”,還是趁火打劫、為進一步吞噬敘利亞找借口?答案顯而易見。
事實上,以色列對敘利亞有野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早在去年12月敘利亞政局突變的時候,以色列軍隊就以所謂的“邊境防衛”為理由,趁亂出動大批兵力,迅速占領了戈蘭高地緩沖區以及與其相毗鄰的地區,并尋求與當地人口數最多的德魯茲人進行合作,在敘南部建立所謂“防御區”。
不僅如此,以色列方面還公開要求蘇韋達、庫奈特拉、德拉這三個敘利亞南部省區“徹底非軍事化”,禁止敘政權或其他武裝進入。
而敘利亞臨時政府領導人朱拉尼為了保住眼下的權位,同意了以色列方面的要求。他深知自己統治基礎本就十分薄弱,既沒有廣泛民意基礎,也沒有強有力的軍事支撐,所以在面對以色列的壓力時,并沒有展現出應有的堅決與強硬,反而選擇“委曲求全”。
不久之前,朱拉尼打著所謂“和平穩定”的旗號,主動割地劃區,同意了以色列方面的“緩沖區”要求,并承諾撤出重型武器,只在這些地區保留輕裝巡邏隊。說白了,朱拉尼此舉就相當于放棄了對這一大片國土的軍事實控,徹底對以色列敞開“大門”。
同時朱拉尼還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高調進行會面,表達對以色列的支持,還主動向美國“上貢”本國礦石資源,承諾為特朗普塑像,希望通過這種交易的方式換取美國的承認和以色列的背書。
【朱拉尼與特朗普會面】
但結果顯而易見,這點“小甜頭”滿足不了以色列的野心。
對以色列來說,朱拉尼根本不值一提。以色列認為,他不過是當前局勢下的一顆棋子——可以合作,但更容易清除。因為只要敘利亞還有一個統一象征存在,不管是朱拉尼亦或是其他人,都會成為以色列實現“戈蘭戰略”的障礙。
所以,不管朱拉尼如何妥協,只要他還掛著“敘利亞領導人”的頭銜,以色列就不會放過他。
說到底,以色列真正想要的從來不是單純的“邊境安全”,而是整個敘利亞南部的控制權,甚至是徹底劃入以色列版圖。
要知道敘南部三省,正好毗鄰戈蘭高地,而戈蘭高地是以色列幾十年來一直想吞并的戰略重地。雖然以色列早已單方面宣布“戈蘭高地屬于以方”,但國際社會并不承認。如果能在敘南建立一個“非軍事區政府”,甚至拉攏一部分德魯茲人“自治”,就能一步步實現“事實上的吞并”,為其北部防線加一道保險。
朱拉尼幻想通過“割地求和”換取統治穩定,但事與愿違。軟弱退讓從來不是中東政治的“救心丸”,只會讓敵人更快嗅到血腥味。畢竟以色列的野心,從不是“防守型”的,而是“吞并型”的。越是有人向它示弱,它就越會得寸進尺。
對中國和其他國際社會而言,現在更要警惕的是:以色列或許正在為“下一步行動”做鋪墊。未來如果或許朱拉尼還繼續持軟弱退讓態度的話,以色列吞并敘利亞或許只是時間問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