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度高溫下,后備箱里蜷縮的小小身影,聽著前排家人的歡聲笑語,顛簸數百公里——這不是偷渡,而是一個9歲男孩的“家庭旅行”。
1
2023年暑假,廣東順德一條高速公路上,一輛行駛中的轎車后備箱里,蜷縮著一個小男孩。他的四周塞滿了雜物和兩輛嬰兒車,只留下勉強容身的空間。
男孩在高溫、顛簸的后備箱里熬過了從佛山到桂林的數百公里路程,途中還被晃動的嬰兒車砸中頭部。
而前排座位上,坐著他的親生父親、后媽、祖父母,以及后媽帶來的兩個孩子和一個嬰兒。
事件曝光源于男孩假期回到生母身邊時的一次閑聊。當孩子無意間提起那次“后備箱之旅”,并現場演示如何蜷縮在狹小空間時,生母氣得渾身發抖。
“當時車上坐了七個人,爸爸讓我先爬進后備箱,再把嬰兒車塞進來。”男孩這樣告訴母親。當他試圖爭取一個座位時,父親只是冷冷地說“沒位置了”。
在生母后來的直播中,更多令人心碎的細節浮出水面:
這趟行程發生在2023年7月,當時9歲的男孩個子尚小,爬進后備箱都有些困難,父親直接一把將他塞了進去。
盛夏的高速公路上,后備箱溫度遠超40度。車輛電池包持續散發熱量,男孩只能努力撐起身子透口氣。
整個旅途中,他聽著前排家人的談笑風生,自己卻連翻個身都不敢——怕碰到嬰兒車,更怕惹父親不高興。
男孩母親在爭取撫養權過程中發現,這不過是兒子在父親家受委屈的冰山一角。
據她描述,孩子長期睡在飄窗上,早餐被扔進垃圾桶,生病時證件被扣導致無法就醫。
更令人心寒的是,當生母試圖為孩子爭取權益時,前夫竟以“侵犯隱私”為由向她索賠30萬元。
2
好在,在經歷漫長訴訟后,2024年11月,男孩生母終于成功奪回撫養權。
但這只是開始。針對“后備箱事件”及其他虐待行為,生母已提起民事訴訟追責。而交警部門也已介入調查,確認車輛超載違法事實。
從法律角度看,這起事件至少涉及三重違法:
交通安全違法。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后備箱嚴禁載人。長沙一起類似案件中,9座車塞進14名兒童,其中5名蜷縮后備箱。駕駛人及車主因涉嫌危險駕駛罪已被刑事立案。
監護失職行為。廣東已出臺規定,針對家暴案件警方必須100%出警。深圳更創新性地頒發了首張涉未成年人人身安全保護令,禁止父母實施任何家庭暴力。
長期虐待嫌疑。法律專家指出,若查實男孩長期遭受區別對待、基本生活需求被故意忽視,涉事監護人可能面臨虐待罪追責。
最令人痛心的是,當男孩父親被問及后備箱事件時,竟輕描淡寫地說:“不就是超載,有什么大不了的!”
這種對法律和生命的漠視,暴露了問題的深層癥結。
3
這事兒看得人心里堵得慌。親生父親把兒子當行李塞后備箱,聽著就離譜!可冷靜想想,怎么才能不讓這種糟心事再發生?
家庭保護傘要更溫暖。重組家庭需建立公平的資源分配機制,避免孩子因血緣關系被差別對待。
心理學專家建議,新組建家庭應給每個孩子專屬的“特別時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仍被珍視。
像網友曝光的:親爹舍得給后媽孩子報班,親兒子連文具都不買?太扎心了!
爺爺奶奶別當“啞巴”。那天車上坐著四位大人,爺爺奶奶眼睜睜看著孫子被塞后備箱,全程沒吭聲?
重組家庭里,老人往往是唯一能主持公道的。發現不對勁,該說就得說,別怕得罪人。網友問得好:“有后媽就有后爸,但爺爺奶奶也是啞巴了嗎?”
社會保護傘要更敏銳,鄰居、教師、路人都是潛在的保護者。
當看到孩子受委屈的蛛絲馬跡——比如突然變得沉默、身上有不明傷痕、長期穿著不合身衣物——應及時向社區或警方反映。
深圳9歲受虐女童案中,正是醫護人員的警覺拯救了孩子。
如今男孩已回到母親身邊,但法律追責仍在繼續。
后備箱里那幾小時的煎熬或許會淡去,但被至親當作“多余行李”的痛,怕是要伴隨一生。
法律可以變更撫養權,卻抹不平孩子心里的傷痕。
每一次這樣的曝光,都在提醒我們:保護孩子,光靠媽媽拼命不夠,得靠身邊人不裝瞎、法律不長牙、社會不當看客。
畢竟孩子的安全與尊嚴,不該總是靠僥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