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偉偉心理說
那個悶熱的夏天,廣東9歲男孩澄澄蜷縮在越野車后備箱里的畫面,撕開了重組家庭中最隱秘的傷疤——當父母重組家庭,那個被“留下”的孩子,該由誰來守護?
媽媽的吶喊:我的孩子是“多余行李”嗎?
“媽媽,爸爸讓我在后備箱里,弟弟和妹妹都在前面。”媽媽聽到澄澄的話,氣得渾身發抖。
距離離婚已經3年,當她通過法律途徑終于拿回撫養權后,澄澄才斷斷續續說出更多細節:暑假的廣西之旅,一家七口擠進5座車。8歲的繼兄、剛出生的嬰兒、爺爺奶奶占據了所有座位,而他則被塞進堆了嬰兒車的后備箱。孩子記得“膝蓋頂到嬰兒車金屬桿的疼”,記得“后背都是汗但不敢說渴”。
“每年5萬學費就能掩蓋這種傷害嗎?”汪女士在法庭上拋出質問。她翻出《兒童乘車安全白皮書》的數據:車輛追尾時,后備箱內兒童致死率是正常座位的6倍。但比物理傷害更深的,是孩子那句:“爸爸是不是覺得,我是可以被藏起來的?”
爸爸的辯白:我盡力做個“及格父親”
接到記者電話時,劉先生第一句話是:“哪個父親會故意害親兒子?”
他承認超載違法,但反復強調“只讓孩子待了1小時”。越野車的后備箱和前排相通,空間足夠孩子伸展。“去桂林是他自己選的,我們一路走走停停,孩子還在景點買了玩具。”
這位父親堅持,物質投入就是愛的證明:私立學校、夏令營、新球鞋......“難道就一次失誤,就要否定我所有付出?”
澄澄爸爸堅持認為自己不應該為這件事道歉。
孩子:我好像是多余的
大家能夠想象一個9歲的男孩在全家人都坐在前面吹著空調,有說有笑地去旅行,一個人坐在后備箱擠在嬰兒車旁邊的那種孤獨與落寞嗎?
更揪心的是,這并非孤立事件。孩子母親透露,自2023年撫養權判給父親后,孩子長期遭受精神暴力:被逼迫辱罵生母、早餐被繼母搶走扔掉、睡覺只能蜷在飄窗。最觸目驚心的是,父親竟當著孩子面說:"你媽死了才不會來煩我們"。這種系統性冷暴力,直接導致孩子出現抑郁癥狀,輟學在家數月。
給重組家庭父母的5條建議
離婚不是原罪,父母有權力重新選擇幸福,但是當初的結婚也同樣是你們的選擇,對自己曾經的選擇,你們必須去承擔后果,而最無辜的孩子本來就不該承受父母錯誤的二次傷害。
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2024年涉及重組家庭的未成年人受虐案件同比激增23%,其中87%的施暴者正是生父或繼母。心理學家指出,這類家庭中,孩子常淪為"情感棄子",長期遭受隱性暴力會導致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平均需要7年時間才能走出陰影。
像澄澄這樣的重組家庭,建議嘗試以下方法:
① 設立“雙軌制養育清單”
爸爸清單:每周單獨帶兒子踢球1次,視頻通話不談弟弟妹妹;
媽媽清單:每月安排1次“母子樹洞時間”,只聽不評價。
工具推薦:手機“親情日歷”APP同步雙方安排,避免活動撞車。
② 給孩子的情緒裝“安全氣囊”
當孩子說“不想和后媽吃飯”,不要急于辯解。試試這句話:“謝謝你告訴我,我們想想怎么解決?”美國心理學會研究顯示,孩子感受到被接納后,60%的對抗行為會消失。
③ 出行方案“三選一”法則
- 租一輛7座車(日均費用200-300元)
- 分兩批出行(長輩和孩子分批坐高鐵)
- 用孩子名義拒絕超載:“警察叔叔說這樣會罰款,我們遵守規則好不好?”
④ 建立“情感存款制度”
給父母雙方各發一本“情感存折”,每次高質量陪伴(如睡前聊天、輔導作業)存入10元,沖突時取出作為補償金。數據顯示,存款超過500元的家庭,孩子抑郁率下降43%。
⑤ 不能剝奪對方見孩子的權利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即使離婚里,你們依然是孩子的親生父母,永遠不要讓孩子選擇站隊到其中一邊,更不要剝奪對方見孩子愛孩子的權利。否則,孩子將被你們撕裂。
澄澄的案子已經有判決,孩子終于回到了親母身邊,但爸爸卻不認為自己需要道歉。為人父母雖有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力,但當離婚率高達43%(2023年民政部數據),我們不希望看到更多孩子像貨物一樣被塞進后備箱、塞進父母新家庭的縫隙里。所以說,真正的救贖其實在法庭之外。
或許我們應該記住臺灣心理學家洪蘭的話:“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他們永遠是愛的延續。”方向盤握在父母手里,但孩子的未來,不該被超載的人生擠到角落。
關注@偉偉心理說,解鎖幸福三重門(婚戀/育兒/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