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爾茨海默病手術被國家衛健委喊停了。不少業界專家認為,對于這類創新手術暫時踩剎車是好事。但對于廣大認知障礙患者來說,更現實的難題是——如何讓衰老與病痛來得再慢一些。
常有人分不清阿爾茨海默病與認知障礙的區別。曾有作家這樣科普:如果將認知障礙看作一個大圓,那么阿爾茨海默病只是其中一個小圓。據統計,由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認知障礙占總數的約六成。
作為一種多發于高齡老年群體的疾病,老年認知障礙患病風險隨著年齡的上升而逐漸增大。如何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成為擺在滬上不少街鎮眼前的難題。
周家渡街道,浦東歷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歷史悠久,意味著人口老齡化現象突出。數據顯示,該街道戶籍人口老齡化率44.78%。從老年人口結構分析來看,高齡化、空巢化的特征尤為顯著。自2021年9月起,該街道啟動試點建設全市第二批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近四年來,一張覆蓋發現、干預、治療的認知障礙服務網絡逐步鋪就。
精準對焦,篩出“沉默少數”
認知障礙的病程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如此漫長的時間中,患者及其家屬背負著沉重負擔。大多時候,他們又將苦楚隱于冰面之下,不愿與外人訴說,最終成了“沉默少數”。
如何精準對焦這些需要幫助的人群?
周家渡街道從一場健康體檢開始。今年以來,針對轄區內65周歲及以上常住老年居民,街道開展的健康體檢中嵌入認知障礙篩查項目。結果發現,5500多例篩查對象中,有認知障礙風險的約為25例。
“這可能與篩查對象年齡有關,”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還將聚焦80周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滾動篩查,爭取做到早發現。
創新干預,點亮時間魔法
讓“沉默少數”浮出水面,正是為了早干預。
深入鉆研懷舊療法多年后,周家渡街道自研的創新干預項目已卓有成效。在周家渡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活動室內,嵌入墻壁的紅色互動裝置藏有不少驚喜。每按下一個按鈕,就對應著一首紅色老歌。旋律流轉間,不禁將老人拉回過去的蔥蘢歲月。
在專門的照相館內,老人們定格畫面后,工作人員還能結合科技手段,幫助老人還原兒時的場景和記憶,以此刺激老人大腦,延緩記憶衰退。
令人印象頗深的是精心制作的“聲音檔案”。每位老人在檔案中將個人經歷娓娓道來,猶如一本有聲版“人生回憶錄”。
“這不僅為老人留存記憶,也讓家人了解老人的所思所想。”相關負責人解釋,家屬在照料老人過程中承擔著較多心理壓力,彼此難免有情緒摩擦。“聲音檔案”,也讓彼此更多一分共情、理解。
早干預,不僅在篩查之后,更要在癥狀出現之前。
多年來,周家渡街道逐步建立完善“數據底座”,目前已將社區長者食堂的諸多數據掌握在手,包括每份菜品的營養成分等。
“這些數據能否跟社區家庭醫生結合?”相關負責人介紹,以課題研究為契機,街道正積極打通社區長者食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數據庫,讓慢病管理向前延伸。比如,定制適合認知障礙患者飲用的餐食等。相關團隊正抓緊研究地中海飲食。研究發現,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南部等處于地中海沿岸的南歐各國以蔬菜水果、魚類、五谷雜糧等為主,不僅能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還能保護大腦免受血管損傷,降低發生中風和記憶力減退的風險。
快速轉介,盡可能延緩病程
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大范圍篩查外,加強社區與醫院聯動,建立認知障礙友好社區支持體系更為關鍵。
周家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樓,“小藍花記憶專病門診”的標識清晰。在社區篩查中被發現存有認知障礙風險的老人,會被轉介至此。
周家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陳穎盈介紹,在仁濟醫院的專家指導下,運用認知障礙評估小程序,為每位患者建檔。經評定為中重度認知障礙的老人,還將經由轉診平臺直接轉入對口的三甲醫院。在此接診的全科醫生,看似年輕,卻已在仁濟醫院的“記憶門診”實戰,接待過不少病患。通過小動作、微表情,她們就能初步判斷對方的患病情況。
“如果說有一天突然不知道家在哪里,找不到路,這就是非常典型的病癥。”陳穎盈解釋,認知障礙的形成原因復雜,有些是原發,有些是繼發。如果由于頸動脈斑塊、大腦供血不足引發的病癥,就要及時通過藥物干預,延緩病發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