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和氣溫不斷升高,熱射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也明顯增高。這種因核心體溫調節機制失效導致的嚴重熱損傷,常伴隨多器官功能障礙,給臨床救治帶來極大挑戰。面對熱射病,預防是最好的策略,對熱射病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安全保障。”
01
引言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高溫天氣出現的頻率和強度不斷攀升[1]。據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過去十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圖1),高溫熱浪事件已成為威脅公眾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熱射病作為高溫環境下最兇險的急癥之一,其致死率和致殘率長期位居中暑相關疾病首位。這種因核心體溫調節機制失效導致的嚴重熱損傷,常伴隨多器官功能障礙,給臨床救治帶來極大挑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熱射病急診就診人數超10萬例,其中重癥患者死亡率高達20-30%。每年夏季,因熱射病導致重癥甚至死亡的案例屢見不鮮,這提醒我們,對熱射病的認知和預防刻不容緩。
圖1. 全球氣溫變暖
02
熱射病的定義與分類
熱射病(Heatstroke)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是一種致命性的急癥,其特征是核心體溫迅速升高至40 ℃或更高,并伴有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意識模糊、譫妄、抽搐或昏迷)以及多器官系統損傷[2]。與普通中暑(如熱痙攣、熱衰竭)不同,熱射病不僅僅是身體過熱,更重要的是它會導致身體內部的調節機制失控,進而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生理紊亂。根據發病機制和臨床特點(圖2),熱射病通常分為兩種主要類型[2-4]:
圖2. 易患人群
2.1經典型熱射病(Classic Heatstroke, CHS)
經典型熱射病,又稱非勞力型熱射病,常發生于高溫高濕但活動量較小的環境中,主要影響體溫調節功能較差的人群,如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和行動不便者(圖2)。老年人因汗腺功能減退、對口渴感知下降及慢性病用藥等因素,散熱能力較弱;嬰幼兒體溫調節機制尚未發育成熟,易受環境溫度影響;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亢、精神疾病或肥胖癥的人群對熱耐受性差;而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者往往無法主動避暑或及時補水,極易導致體內熱量蓄積。該型熱射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可在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高熱、意識障礙等癥狀,皮膚多干燥無汗,個別患者也可能出汗。經典型熱射病占熱射病病例的35%-40%,夏季梅雨季節高發。
2.2勞力型熱射病(Exertional Heatstroke, EHS)
勞力型熱射病多發生于高溫高濕環境下從事劇烈體力活動時,當身體產熱遠超散熱能力,體溫迅速升高而致病。此類熱射病常見于健康青年人,如運動員、軍人、消防員、建筑工人等,在高溫條件下進行高強度訓練或勞動時若未及時散熱,極易發病。缺乏熱適應訓練的人群在突然進行劇烈運動時也更容易發生勞力型熱射病。該型起病急驟、進展迅速,早期可有大量出汗,隨著病情加重,汗液可能減少或停止。劇烈運動導致的肌肉損傷易引發橫紋肌溶解,進一步引起急性腎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病情更復雜,風險更高。盡管EHS 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更容易發生,但也有在低溫環境下發生的病例。
圖3. 經典型和勞力型熱射病對比
了解這兩種類型的熱射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識別高危人群,并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無論哪種類型,熱射病都是一種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的緊急情況,早期識別和快速降溫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
03
熱射病的病因與機制
熱射病的發生中,環境與個體因素共同構成了主要誘因(圖4)[2,4]。
高溫是最直接的環境誘發因素,當環境溫度接近或超過人體皮膚溫度時,散熱效率降低,甚至可能吸收外部熱量。高濕度則抑制汗液蒸發,使體內熱量難以排出。此外,無風、密閉空間和陽光直射等也會嚴重影響散熱。
個體方面,高強度體力活動顯著增加產熱,若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極易導致熱射病。脫水削弱汗液分泌,影響散熱;疲勞、睡眠不足降低機體對熱的耐受能力。部分藥物如抗膽堿藥、利尿劑等會干擾體溫調節機制。
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嬰幼兒等體溫調節能力較弱,也是高風險人群。酒精攝入會促進脫水并干擾中樞調節功能。若未經過熱適應即從事劇烈活動,也會顯著增加患病風險。
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人體的產熱與散熱失衡,引發核心體溫升高,繼而激活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損傷腸黏膜并使內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引起炎癥因子釋放。最終可發展為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累及中樞神經、心臟、腎臟、肝臟、血液和肌肉等多個系統,是熱射病導致死亡的主要機制。因此,深入理解其發病過程對于早期識別和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圖4. 熱射病的危險因素[2]
04
熱射病的癥狀
熱射病與中暑等的癥狀有相似之處(圖5和表1),但應該注意區分[2]。熱射病最典型的臨床特征是核心體溫顯著升高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這是識別和診斷熱射病的關鍵。患者的核心體溫(通常指直腸溫度)常超過40 ℃,而腋溫或口溫往往低估實際溫度,因此推薦在疑似熱射病時盡快進行直腸溫度測量。中樞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嗜睡、意識模糊、譫妄、昏迷、抽搐、行為異常、甚至運動協調障礙(如步態不穩),是區分熱射病與普通中暑的重要依據。
圖5. 熱相關疾病(HRS)的分類[2]
除核心癥狀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多種系統性表現,如皮膚溫度升高。在經典型熱射病中,皮膚多呈干熱狀態,而勞力型熱射病早期則可能伴有大量出汗、濕冷皮膚,后期隨汗腺功能衰竭也可轉為干燥。心血管方面,患者常出現心動過速、低血壓甚至休克;呼吸系統可能表現為呼吸急促或肺水腫;消化系統可有惡心、嘔吐、腹痛或腹瀉等癥狀;肌肉酸痛、無力或橫紋肌溶解也較常見,部分患者可出現醬油色尿;重癥患者甚至會發展為急性腎損傷,表現為尿量減少或無尿。因此,掌握熱射病的核心及多系統表現對于早期識別與干預至關重要。
表1. 與輕度中暑的鑒別要點對比表
特征
輕度中暑
熱射病
核心體溫
<39℃
≥40℃
神經系統表現
頭暈、惡心
意識障礙、抽搐
器官損傷
肝腎功能異常、DIC
死亡率
20-30%(重癥)
05
熱射病的緊急處理
早期、快速、有效的降溫是挽救患者生命、減少并發癥和改善預后的關鍵[5]。一旦懷疑有人患熱射病,現場急救應迅速降低患者的核心體溫,并維持生命體征。在專業醫療人員到達之前,注意預警“4”信號(圖6)[5],以便及時采取適當措施進行處理,現場救治可采用6 步法進行處置。
圖6. 熱射病防治“8-4-6”黃金法則中的4 個預警信號[5]
(1)迅速將患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良好的環境,避免繼續暴露于高溫、高濕、陽光直射或不通風的環境中。
(2)立即開展物理降溫措施,將核心體溫盡快降至38.5℃以下。包括脫去衣物促進散熱、用冷水反復擦拭或噴灑并配合吹風增強蒸發降溫;也可使用冰袋敷于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快速降低血溫;若條件允許,可將患者浸入冷水浴中(1℃-20℃),這是公認的高效降溫手段,尤適用于勞力型熱射病,但老年人或心臟病患者應謹慎操作并密切監測。
(3)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意識不清者應置于側臥位,及時清理口腔異物,防止誤吸。期間應持續監測患者的體溫、意識、脈搏和呼吸狀況,若出現心跳或呼吸驟停應立即實施心肺復蘇。
切記,切勿給意識不清的患者喂水,以免發生嗆咳或誤吸。
圖7. 熱射病防治“8-4-6”黃金法則中的現場救治六步法[5]
06
熱射病的預防
熱射病雖然兇險,但卻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預防措施見圖8。預防的關鍵在于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身體散熱和補充水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預防措施:
(1)盡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的高溫時段,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戶外活動。不要在密閉不通風的空間內久留,特別是車輛內,避免將兒童、寵物或行動不便者單獨留在車內。
(2)注意補水,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建議每小時飲500–1000毫升白開水。如活動劇烈或出汗多,可適量飲用淡鹽水或運動飲料,避免酒精和高糖飲品。
(3)合理作息、避免過度勞累和保證充足睡眠,可增強身體應對熱應激的能力。
(4)穿著寬松、淺色、透氣的衣物,佩戴遮陽帽與太陽鏡,減少熱量吸收。
(5)特別關注老年人、嬰幼兒及慢性病患者,定期探視、指導防護。戶外工作者和運動員應接受熱適應訓練,安排合理工作與休息時間。
通過這些措施,能顯著降低熱射病的發生風險,確保在炎熱夏季的健康與安全。記住,預防永遠勝于治療。
圖8. 熱射病“8-4-6”黃金法則中的8 項預防措施[5]
07
結語
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類型,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可迅速引發多器官損傷,威脅生命安全。它不僅是體溫升高,更因散熱障礙導致嚴重后果。若未及時識別和降溫,可能致死或留下后遺癥。防患于未然是最有效策略,早期識別與迅速降溫是關鍵。隨著夏季高溫常態化,應增強公眾認知與防護意識,共同傳播相關知識,提升安全保障。了解越多,風險越小,人人都能成為生命健康的守護者。
更多信息,請重點關注兩篇文獻:“中國熱射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5版)”和“熱射病院前急救專家共識(2024版)”,后臺回復“熱射病”可獲取文獻。
參考文獻:
[1] 溫馨, 韓東. 全球變暖加速:2024年再成最熱年份[J]. 生態經濟, 2025, 41(02): 1-4.
[2] 宋景春, 宋青, 張偉, 等. 中國熱射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5版)[J]. 解放軍醫學雜志, 2025, 50(04): 367-386.
[3] Epstein Y, Yanovich R. Heat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 2019, 380(25): 2449-2459.
[4] Bouchama A, Abuyassin B, Lehe C, et al. Classic and exertional heatstroke.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22, 8(1): 8.
[5] 王濤, 趙悅, 王猛, 等. 熱射病院前急救專家共識(2024版)[J]. 解放軍醫學雜志, 2025, 50(03): 245-253.
聲明:
1. 版權:推送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分享使用,無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或修改,感謝支持。
2. 投稿:非常歡迎各位老師在公眾號上介紹課題組前沿或經典研究成果!后臺或郵箱聯系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